从三首诗中看中国诗歌中“大海”意象的流变_星辰大海唯美句子

  【摘 要】“大海”这一自然形象在中国诗歌中历来就有,但是从古到今这一形象却在不断地重塑与变异,至“五四文学”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尤为明显,开始变为崇拜的对象,而至后朦胧主义之则产生一种为消解甚至是嘲讽。这一流变过程与民族的心理文化以及东西文化碰撞有关。
  【关键词】“大海”意象;诗歌;流变;解构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85-01
  一、“大海”的传统古典意象
  在中国古典传统中,“海”或“四海”历来被认为是环绕中国的最外部边界,从而属于中国古典文化体系中被从容包含的因素:一个为“自我”所熟悉、可以包容和移情的“他者”。这样的“他者”,在相信“万物皆备于我”的中国古人眼中其实已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是也在“自我”的最边缘,可以被记起,也可以抛弃,只需要做好内部的防护工作,关注描写主体大陆上的人情世态即可。可见,中国古典“海”是自我可以容纳和融入其中的平常之海。它即便有某种“崇高”或“神圣”内涵,也是在中国主体的掌握之内。来看一下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这首诗中作者临石观海,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虽也写出了大海的壮阔,但是读者依然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是以一种鉴赏的姿态,万物皆在眼前,胸怀壮阔江山,是自己可以把握掌控的。而且,这里的海景其实与大江大河大湖没有太大的区别,这首诗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早的“山水诗”,显然是把对“大海”的描写归入到普通的“山水”一类。没有什么太多的丰富涵义。
  二、五四后,“大海”意象的西化
  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人惊奇地发现,以往诗歌中描绘的“大海”,不过是浩瀚大海的一小部分而已,而西方的“海”却显得激情澎湃,崇高伟大。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致大海》一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优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的理想,即对自由、解放的热烈追求,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由此可见,在西方诗歌中大海是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的,是诗人自己心灵的投影。大海时而安静、温顺,时而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大海”意象在西方审美中的第一层内涵就是壮美。还有另一层含义是赋予人类希望,直至现代又展现在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种西方模式的“大海” 显示了为中国人所陌生的深度意义,同无限、崇高、自由和神秘等终极话语紧紧结合起来。这一意蕴就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的诗歌,使现代诗歌冲破传统古典意象的“大海”,而形成一种新的与西方文化相连的现代意象。从此,“大海”就同走向西方,走向现代化等现代性话语联系起来。对20世纪中国人来说,“大海”既是先进的现代西方他者的表征形象,又是未来理想中国的表征形象。这个形象便同幻想中的自由、美、民主、进步和幸福等含义联系起来。郭沫若、徐志摩、郭小川、艾青、舒婷、刘再复等都写过关于海的诗,郭沫若的《太阳礼赞》写道:“青沉沉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此处“大海”即为西方模式的海,表示理想未来、变幻莫测的意蕴。
  三、后朦胧主义对“大海”意象的消解
  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很多都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在长期的中西文化碰撞下,20世纪的中国诗人竞相凭借西方交给的“大海”规范去想象大海,描绘大海。直到后朦胧主义代表诗人韩东一首《你也见过大海》,以平时的日常化口语揭露凡夫俗子们的原生态生活,隐去了大海崇高、伟大、神秘的美学价值,有效地瓦解现代大海形象及其背后支配性的文化想象模式。
  你见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你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过了大海/并想象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这样/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顶多是这样/你见过大海/你也想象过大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
  韩东的作品显示的诗歌审美倾向是揭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自在。尤其是“现代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凸现。在这首诗中,五四以来高扬的“大海”意象被韩东调侃地解构成“就是这样”、“你不情愿让海水淹死”的大实话。而所谓的“大海“也不过是每个人在想象中创建的,即使是亲眼见过,也是主观意愿上的美好想象,认为其伟大雄壮,可毕竟“你不是一个水手”,所有的幻想都是缺乏现实真切实践感受的,因此以往对现代大海形象的抒情就显得矫情做作。在语言上,《你见过大海》也是韩东“诗到语言为止”主张的实践之作,表达方式纯粹而简单,极少修饰极少形容词,就是几个基本词语的反复缠绕。
  从形式到内容,这首诗都是一种拆解现代大海形象模式正统话语权的行为。来自西方的大海形象规范了中国诗的“大海”形象,诗人试图在此反省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西方话语霸权。所以,他对“大海”的拆解指向了西方的话语垄断,同时也消解了人们加诸其上的过多厚重感。
  
  参考文献:
  [1]庞培.文学中的海[J].世界文学,2011年第1期
  [2]卢炜.水和海——中西诗学的意象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韩东《你见过大海》中海的意象. http://www.省略/zhuanti/wenxuepinglun/77700.html
  [4]俞媛媛.《致大海》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比较阅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2).
  [5]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

推荐访问:流变 意象 中看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