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信仰和思想境界 [用“以文化人”思想完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摘 要】 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及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以文化人”思想,并思考如何运用“以文化人”的科学理念去完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用文化的力量去塑造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以及学校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 信仰;信仰教育;以文化人;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56-02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
  (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是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步并迅速发展的一代,同时,在中共的领导下,政府部门和高校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大学生都比较系统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这些因素促使他们接受并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并通过自己的行动体现其信仰理念,这是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认清的是大学生政治信仰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认识不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被西方新自由主义等思潮所欺骗;其次,呈现价值观多元化倾向,存在信仰真空现象;再次,部分学生盲目跟风,追求最新的思潮而不顾其实质。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国际原因
  从主观方面讲,以苏东剧变为标志,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们生活面对的一系列残酷的现实问题使人民的政治信仰产生动摇。从客观方面讲,共产主义事业的低潮更加衬托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加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滥与渗透,更加冲击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2.国内政治状况原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核心,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集中体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道德滑坡,物欲膨胀,各种腐恶、丑行如沉渣泛起,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当代大学生是最靠近共产党的先进青年,这无疑对其政治信仰的追求形成了阻滞。
  3.社会价值取向原因
  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激烈,对人民的生活现实形成了猛烈冲击,使人们逐渐萌生了“理想无用,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功利意识逐渐压倒理想意识,现实主义泛滥,由此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信仰追求的忽视与淡漠。   二、“以文化人”思想
  “以文化人”中的“以”是建设、构建;“文”专指“优秀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我国特指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即变化、教化、内化、感化、开化、变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特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的手段去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采取“文”的形式去弘扬社会的正气,提倡科学的精神,传播先进的文化。实践证明,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应该说,用文化来改造人的立论基础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①因此“以文化人”崇尚“以人为本”,起点和归宿是人,要义和目的也是人,终极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三、以文化人——塑造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途径
  (一)从个人角度讲,通过自身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1.从理论上对文化的认同
  树立科学崇高的信仰,首先要有科学的文化理论为基础。而代表正确理想信念方向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大学生眼里显得空洞繁琐,枯燥无味。“以文化人”的前提首先是对知识的接受,因此,学生应该抱着求知的态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论思想,端正态度,渴求知识,发现其内在的深度与广度,提炼真知,形成认同。
  2.从思想信念上对文化的认同
  科学的信仰需要内心的认同。大学生只有把文化上升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从陌生到熟悉,从模糊认同到信念上的认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因此学生们应积极的用文化的力量去端正思想态度,去塑造信仰理念。
  3.从行动上对文化的认同
  知、信、行是统一的过程,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辩证统一,文化的力量更应外化到日常行动中去,去检验自己的政治信仰,从而达到以文“化行”的目的。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过程。文化塑造人的作用最终还是要在行动中体现与验证。
  (二)从学校的角度讲,承担以文化人的重要媒介,传递高尚的政治信仰
  1.发挥文化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为信仰教育创造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教育则是主要内容。②学校要利用其教育资源的有利地位,突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提供基础。文化教育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但又超越具体知识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2.遵循信仰教育规律,为信仰教育提供指导
  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教育发展的规律是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真理,是对文化长期发展的总结。以文化人,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学校应将信仰教育和文化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用文化的力量有顺序性、有层次性的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自觉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信仰教育营造氛围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文化的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无时无刻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营造何种校园文化,就成了进行信仰教育的关键。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实际的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创造出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校园文化产品。同时,无论从制度管理还是到教学管理都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监管,以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会扰乱大学生正确信仰的确立。
  4.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为信仰教育提供舞台
  文化力量对人的理想信念的内化不应只局限在理论上,还应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只有将文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高校的信仰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只停留在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践环节。以文化人只有通过实践的力量才能彻底内化成人的信仰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因此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时要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深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加社会阅历,体验生活,感受社会变化,从而加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认识。
  (三)从社会的角度讲,创造以文化人的良好环境,烘托高尚的政治信仰
  “以文化人”的目的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认同观的改善。我国现阶段对文化生态上的污染重视不够,尤其体现在当代青年身上。大学生深受各种西方思想的渗透,而且大学生群体求知欲旺盛,思想呈现多样性,对此,社会的责任就是用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力量为大学生创造以文化人的良好环境,来积淀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思想信仰。首先,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度、法律的制定上要有针对性,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要针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提出相关的观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其次,社会有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主义教育等,使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将文化的力量落到实处。
  注释:
  ①黄力之.论毛泽东的“以文化人”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11-118.
  ②王国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主题[J].探索,2000(1):64-66.

推荐访问:文化人 信仰 完善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