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哀鸣的诗 战马哀鸣

  片中骑兵战斗分析  《战马》一片的“主角”乔伊在一战爆发后,被生活已经窘迫到难以为继的艾伯特的父亲卖给了英国军队。接手的是一位名叫尼克尔斯的骑兵军官,他将乔伊作为自己的座骑。经过严格的训练,乔伊成为一匹优秀的战马。随后,乔伊和尼克尔斯随英国远征军登陆法国参加了战斗。片中所展现的骑兵战斗只有一场,即尼克尔斯所在的骑兵部队对支起帐篷准备露营的德军第11师进行的一场突袭。
  从英军侦察得到的情报看,德军的这支部队是一个绝好的突袭目标。德军位于一片树林外面的空地上,看起来像是临时驻扎而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他们没有派出强有力的警戒,没有构筑防御工事,没有组织火力配系,全部人员都正在准备吃饭和休息。这对于英军骑兵来说,是一个可以进行突然袭击从而在德军战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并向敌军纵深迂回进行机动作战的极好机会。
  为了达到突袭效果,英军骑兵的进攻出发阵地选择在一片和人马高度相当的芦苇丛中。英军在芦苇丛中排出进攻队形后,在骑兵指挥官吉姆的号令下先是以慢速前进,然后在接近德军阵地后开始全速冲击。德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看到快速逼近的英军骑兵时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德军步兵在英军骑兵的冲击下,纷纷被砍翻在地。但德军并没有陷入无组织的混乱状态,而是开始一起向宿营地后面的树林中退却。英军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就在英军骑兵追来之际,德军步兵已有序退至预先部署在林地内部靠近边缘地带的重机枪地带,并利用重机枪开火了。英军骑兵发现对面有德军的大量重机枪火力后,却根本无法采取措施进行避让或退却,只能硬着头皮顶着德军的机枪火力继续冲击。英军骑兵在德军机枪火力下遭受重大损失,部分幸存的士兵得以靠近德军的机枪阵地。然而,冲入德军阵地内部的为数极少的英军骑兵又在树林中被困住了。树林内密密匝匝的树木使得英军骑兵根本无法将其相对于步兵最大的优势——机动性发挥出来,结果在德军步兵的围攻下很快都被从马背上拽下来当了俘虏。英军骑兵指挥官吉姆策马试图突围出去也失败了,只好放下马刀下马束手就擒。而乔伊的主人尼克尔斯在冲击过程中丧命于德军的机枪火力之下。战斗的结果是英军骑兵全军覆没,德军的损失则除了在开阔地上被英军突袭时的损失外几乎没有其他损失。
  从这场战斗的表现来看,英军主要犯了情报侦察错误。英军侦察认为,德军没有任何准备,于是选择了德军战线上相对于骑兵来说最好的攻击目标——露宿在林地外面开阔地上的德军,这有利于将骑兵最大的优势——机动力和由机动力产生的突击力,这本来是合理的。然而,德军已布下防御阵地。另外,从兵力对比上来看,宿营的德军有600人,数量要多于英军骑兵。但是在英军骑兵指挥官吉姆看来,英军骑兵拥有突然性袭击优势(片中尼克尔斯曾说过:“我只知道出其不意是制胜法宝。”)和更为强大的突击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德军冲散,使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因此其敢于发动进攻也是合理的。英军骑兵利用了德军毫无防御准备和适合骑兵战斗的地形条件,应该说其运用方式是正确的。
  但这一切的“合理”都因英军侦察兵情报的失误而导致惨败。吉姆的最大错误在于过于轻信情报的结果而没有进行相应的分析。吉姆轻易发动了进攻,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分析战场形势,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可能的、潜在的因素,而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德国人以严谨而著称,他们选择这么适合骑兵突袭的地形进行宿营并且毫无防备,这本身就值得怀疑。正像德军指挥官对被俘的吉姆所说的那样:“你以为守军会在开阔地完全不设防吗?”加上这块宿营地靠近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中的情况并没有在英军的情报中加以反映,而树林恰是隐蔽部队的良好场所。对于以上情况未加分析,这就是作为指挥官的吉姆的重大错误。
  反观德军方面,其战术运用则更为高明。德军应该已经通过侦察确认了英军骑兵到达这一地区,并准备向德军发动攻击。因此,德军就设计了一个非常高明的陷阱——首先将600人的步兵部队放在树林附近开阔地上宿营,然后在树林边缘内部隐蔽位置部署大量重机枪;当英军骑兵冲入宿营地时,德军步兵边抵抗边后退,保持着秩序退向树林,将其诱入预设的火力陷阱;当步兵全部进入树林后,德军机枪就开始猛烈扫射,最终使英军骑兵遭到了重大损失。
  骑兵的命运发展及启示
  从人类军事史来看,骑兵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其发展历程无疑诠释了恩格斯“技术决定战术”的基本命题。在人类战争史上,骑兵曾经是继车兵之后最为重要的机动性兵种(在马镫被发明之后更是如此),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役中都少不了骑兵所起到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西方的冷兵器方阵时代,骑兵最重要的作用是利用其机动性和防护力执行迂回包围、追击和一些有利情况下的正面突破任务。骑兵在方阵中的位置一般都是配备在整个方阵的两翼,以便向敌方侧翼进行迂回而形成围攻之势。在坦克出现以前,骑兵最畏惧的就是各类投射兵器(在冷兵器时代是弓弩,热兵器时代则是自动武器)。到了热兵器时代初期,当时射速非常低的步枪对骑兵产生的威胁有限,但后来各类大威力速射武器对骑兵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自此,笼罩在骑兵头上的光环开始减退。在著名的滑铁卢会战中,法军骑兵试图突破英军防线的誓死冲击都被英军炮兵的火力击退。这一情况到了一战中更为明显。
  一战时期,步兵武器最大的变化是开始大量装备重机枪。重机枪曾在索姆河战役中创造了众所周知的巨大战绩,相对于步兵而言目标更大的骑兵,在重机枪面前更是绝好的射击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被称为“丧失了机动性”的战争,除了战争初期交战双方进行的短暂的被称为“向大海进军”的运动战阶段外,基本上就都是依托战壕进行的阵地攻防作战了。交战双方都建立了完善而复杂的堑壕防御体系,这一体系是由重机枪掩护下的铁丝网和战壕结合而成的。骑兵对于铁丝网可谓毫无办法,因为他们如果停下来破坏铁丝网就会完全丧失其速度上的优势,从而变得和步兵毫无区别。在缺乏诸如坦克这样的突破兵器的情况下,进攻一方只能寄希望于用强大的炮火将敌方阵地彻底摧毁,然后再发起进攻占领敌方阵地。因此交战双方在进行大规模进攻之前,通常都要进行长达数天的炮火准备,加上平时双方对峙时期的炮兵轰击,整个战场被炸得坑坑洼洼。这样的地形条件也是骑兵所无法适应的,只有步兵才能在这样的地形上进行勉强的进攻。因此,一战中的骑兵已经成为一个无法适应当时战场环境的兵种。
  片中,英军骑兵发现陷入德军陷阱后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冲击,而无法及时采取应变措施,如停止冲击、分散隐蔽等,毕竟快速冲击的战马无法像人那样准确发现危险,并及时寻找掩蔽物,而步兵在类似情况下则可以迅速原地卧倒后依托掩蔽物进行还击。这说明单纯依靠速度优势形成突击力的骑兵已无法适应战场需要,其作战灵活性已明显不足。片中乔伊从德军阵地脱逃后在无人地带内狂奔,最后被铁丝网牢牢缠住动弹不得(最终是靠一名英军士兵和一名德军士兵的帮助才摆脱出来),也反映出骑兵对于障碍物已无能为力。片中德军将俘获的英军战马不是用于补充自己的骑兵部队,而是当作驮马使用,不是用来拉车就是拉大炮,这说明德军已经认识到战马这种动物对于当时的战场来说已经不适应。不具备防护力的骑兵和步兵在重机枪和铁丝网的面前,成了无缚鸡之力的牺牲品,这直接催生了坦克的诞生。影片中,那辆突破德军防线的英军坦克将乔伊吓得到处乱窜,似乎在预示着这种“铁甲骑兵”将要在不远的将来把骑兵光辉的战绩彻底送入历史之中。可以说,到一战时期,骑兵的历史作用已经基本发挥完毕,只等着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了。
  在二战中,大规模使用骑兵部队的主要是波兰和苏联军队:前者的骑兵部队在德军闪击波兰时手持长矛向德军坦克冲击,成为一个悲壮的“笑话”;后者依据国内战争的经验保留了大量骑兵部队,然而在苏德战争中却发现骑兵没有坦克的配合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以骑兵机械化集群(即骑兵部队和坦克部队共同编成的快速部队)的形式使用。尽管二战中苏军的8个骑兵军中的7个被授予“近卫军”称号,但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最终也在战后的1940~1950年代被解散。至此,除了少数国家因为保留传统兵种的需要而象征性保留骑兵部队外,骑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全部消失,应该说这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
  骑兵的命运证明了这样一个铁律:残酷的战争只能让能够适应它的兵种和装备生存下来,一切不适应战争的兵种和装备只能被无情地淘汰。在走向信息化战争的今天,那些在机械化战争时代叱咤风云的兵种和装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像坦克取代骑兵一样,今天的无人机、网络战武器、隐形武器等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战场的影响越来越大,终究有一天新武器装备会取代现有主战武器(如坦克、火炮、航母、战斗机等等)的位置,新兵种也会取代现有主战兵种的位置。
  编辑/郑双雁

推荐访问:哀鸣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