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美学初探 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价值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已经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满足我国人民对钢琴欣赏需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大众化,使其具备了新的美学品质,激活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新认识,扩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钢琴音乐民族化在中国发展中,要想从根本上发挥其美学价值,还需要结合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实际发展状况,将其与钢琴音乐相融合,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价值,才能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钢琴音乐;民族化;美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0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钢琴音乐的需求也越大越大。自钢琴进入我国以来,多数钢琴家、作曲家通过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手段、技术,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习惯及审美爱好出发,对钢琴音乐民族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钢琴音乐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音乐素材、民族特色等多个方面融入进去,在展现出钢琴特有的魅力时,还能使其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并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价值体现以及完善钢琴音乐民族化美学价值的途径等两个方面,针对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价值,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价值体现
  钢琴音乐民族化在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发展民族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钢琴音乐大众化的实现
  钢琴作为一种贵族乐器,在我国早期发展中,主要倾向于贵族阶层,这是因为当时经济文化及传播工具比较落后,平民对钢琴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无法享受到钢琴的乐趣。与此同时,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西方人的音乐思想、审美理念及审美体验,与中国人的音乐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中国大众很难进入钢琴这一审美领域中,更别提钢琴审美感受与审美评判。在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琴音乐民族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步。其主要表现在:首先,越来越多的钢琴作曲家投入到民族音乐的创作上,结合着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将民族音乐与钢琴相融合,通过钢琴的特殊性来突出民族音乐的美学特点。其次,钢琴家在演奏这些钢琴作品中,能够从中国人特有的音乐审美方式及表达方式出发,通过钢琴技术来诠释、表现这些音乐作品,使钢琴音乐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能激发起人们对钢琴的喜爱,并由此激发自己的音乐情趣。
  (二)赋予了民族音乐作品新的美学品质
  钢琴音乐之所以能够在西方取得较好的成绩,其核心原因在于西方钢琴音乐在从建立到发展,都是在自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在得到人们肯定的同时,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并由此得到继承与发扬,如肖邦、格里格等钢琴家,他们的作品都是在吸收、借鉴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充满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与民族情感,具备了特殊钢琴艺术内涵,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形成了特有的钢琴艺术。的确,钢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民族音乐的支持,若没有民族音乐做为后盾,钢琴音乐将会失去基本的艺术生命力,更别提所谓的美学价值。换言之,在很大程度上,民族音乐与刚钢琴音乐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波兰民族的“玛祖卡”舞曲以及匈牙利、俄罗斯、挪威等一些民族民间音乐,都在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格里格等钢琴大师的再创作中获得了新的艺术亮点,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钢琴音乐民族化,其核心在于使用当前音乐理念来提高民族音乐的认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挖掘、剖析,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以便人们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想象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钢琴音乐能够积极的吸取民族音乐中的养分,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艺术空间;而民族音乐则能够通过钢琴音乐的艺术表达方式,发挥出自身特有的艺术光芒。由此可见,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发展形式。
  (三)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
  钢琴在发展的过程中,作为西方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上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在钢琴引入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乐器形式的引入,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及审美意识的引进与改变。这些,都需要作曲家在实际创作中,能够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与挖掘,在现有的音乐理念下,进一步改善民族音乐的创作形式,在激发民族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使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偶成》,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小夜曲》,李荣寿的《锯大缸》,沈仰田的《钉缸》,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这些作品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形式上比较短小,构思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钢琴技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将钢琴音乐中的美与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艺术完全相融合,通过民族艺术特有的方式,将民族音乐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内涵及特有的精神面貌。这种创作模式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在保持中国音乐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创新,以此来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四)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及音乐文化
  钢琴音乐民族化在实际发展应用中,凭借其特有的优势,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美学价值,扩展了音乐的创作途径,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中,基于钢琴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相融合,在发挥中国音乐的同时,又将其推向了世界音乐舞台。例如:《新疆舞曲》第一、二号被前苏联指挥家迪利济耶夫改编成管弦乐曲,由指挥家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交响乐团演奏;《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曾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创作铜质奖;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多次出国演奏《快乐的节日》;《黄河钢琴协奏曲》在许多国家演奏时受到广泛称赞。
  二、完善钢琴音乐民族化美学价值的途径

推荐访问:民族化 初探 美学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