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公园群众合唱团【浅谈辅导群众合唱团值得重视的艺术手法】

  摘 要:群众合唱团成员,他们各自都有本职工作,参加合唱活动是凭兴趣爱好业余自愿的,而且他们都有一种急于见效的心理。根据群众的这种心理特征,我认为要想办好业余合唱团,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于是我就借鉴民族音乐学中的比较音乐学原理,尝试用一些音乐对比手法,来提高合唱团成员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果然收到一些成效。
  关键词:群众;合唱;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35-01
  “合唱团”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horos,即“庞大的歌唱团体”之意。在西方起源于中世纪的教堂“唱诗班”。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废科举,兴洋学“时代,那时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才有了集体歌唱形式;作为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则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后来,在抗日救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群众歌咏活动又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的合唱团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广袤大地。我就是那个年代从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县级市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因而辅导群众合唱活动,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经30多年的实践摸索,我深刻认识到,辅导群众性的业余合唱团,不能完全照搬学校老师教我们的那种全面涉及的系统教学方法。因为群众合唱团成员,他们各自都有本职工作,参加合唱活动是凭兴趣爱好业余自愿的,而且他们都有一种急于见效的心理。根据群众的这种心理特征,我认为要想办好业余合唱团,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于是我就借鉴民族音乐学中的比较音乐学原理,尝试用一些音乐对比手法,来提高合唱团成员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果然收到一些成效。现浅谈如下:
  一、重视歌曲的风格对比
  一切艺术都具有思想、认识和审美这三大功能,其中,审美功能是艺术的本质,不同风格的艺术就可产生不同的审美功能。辅导业余合唱团在选择歌曲时,就应该考虑尽可能发挥不同风格歌曲的各自审美功能。这样,通过歌曲风格的对比,不仅可提高合唱团成员的歌唱兴趣,还能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更能加深对歌曲理解的悟性,从而为唱好合唱打下了心理基础。我在制订业余合唱团年度培训计划和安排演出曲目时,十分注意把不同风格的歌曲穿插安排。如:我辅导的信州区合唱团,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演唱了两首歌,第一首是自己把上饶本土民歌《呼牛调》改编成的合唱曲,第二首是著名的维吾尔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四部合唱曲。这两首歌安排在一起,在风格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呼牛调》的音乐主题,是节奏稍自由、速度稍慢、音调悠扬和具有浓郁江南田园风味的本土山歌旋律。如:
  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音乐主题,则是节奏轻松活泼紧凑、速度稍快、音调热情潇洒的维吾尔族歌舞类民歌旋律。如:
  这样,合唱团成员通过对歌曲风格对比的认识,也就“寓教于乐“的提高了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二、重视歌曲的调性对比
  “调性”一词,在西方传统乐理教科书的解释是“调性包含调音和调式两个方面,即,十二个调高的主音位置和十二个调高的大小调式”。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调性还包含中国民族的“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以及它们的“同宫犯调”和“移宫犯调”的内容。不同的调性,必然表现不同的音乐色彩。按某些作曲教材上解释,大调多用于刚毅、热情、奔放等倾向的情绪;小调多表现优美、抒情、柔和等倾向的心声。我在辅导合唱团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这一点。如,我在市民政局、交通局曾教唱过《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歌曲整体用e小调写成。但“气焰千万丈”这句歌词,是形容当年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同声怒吼,所以作曲家就临时改用G大调谱成:
  为了尽可能完善的表达作品的意境,我就要求合唱团要用十分饱满的情绪、力度和气势演唱这一句,这就突出了歌曲中的调性对比度的作用。又如,我在县法院、税务局教唱过家喻户晓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歌曲本来的定调式1=A,音域是#c1—e2,高潮在结束句。为了升级掀起歌曲的高潮,安排把歌曲演唱两边,第一遍降低大二度,用1=G演唱,中间加一点小过门,过渡到第二遍,改用1=C演唱,这就提高了纯4度音。用这种“移宫犯调”手法,虽没有改变调式,但改变了调高,也属于调性对比的内容。
  三、重视演唱的音色对比
  何谓“音色”?在物理上解释,指物体振动时发声所产生的泛音作用。合唱团里讲音色,是指各声部的音质。如,女高音的音色明亮、甜润;女低音的音色深沉、柔和;男高音的音色宏亮、刚毅;男低音宽厚、低沉等。音乐是音响艺术、时间艺术和动态艺术,创作歌曲是一度创作,但它不存在音响,不能使广大听众领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意境,只有把歌谱转变成歌声,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尽力准确地理解歌曲的意境,并尽可能准确地表现出来。要想更好地表现合唱歌曲的艺术意境,我觉得科学运用音色对比,是可行的手段之一。如:对单声部歌曲,就采取一些领唱、齐唱、男声和女声对唱等方法,使不同的音色交替出现,我在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这些歌曲时,就用了这种方法,比从头到尾一直齐唱的效果好多了。对轮唱形式的歌曲,就采取女声和男声此起彼伏的音色对比方法,但在男女声的音量上平衡,即1:1。我在辅导《保卫黄河》这首歌时,就是这样做的。合唱曲的形式比较多样,相应要区别对待。如,如果是四部混声合唱,就用男女高担任主旋律,男女低担任对位旋律;高音部的音量比值为5,低音部的音量比值则应该为4。这样既突出了主旋律,又使高男女低音部的音量接近平衡。如果在对位的二部合唱基础上加一个声部的副旋律,在副旋律的下面再加一个声部的对位低音,这就形成了简单的复调合唱。这种情况,就应该用同声高低音担任对位二部合唱,用另一类同声高低音担任副旋律。我在辅导《祖国不会忘记》的“不需要你认识我,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这段中,就是这样处理的。女高音的主旋律是:
  女低音的对位旋律是
  男高音唱“啊”的副旋律是:
  男低音唱“啊”的副旋律低音是:
  他们的音量比值是;女高5:女低4:男高3:男低2。这样就达到了音色对比和音量协调的效果。
  四、处理歌曲的速度对比和力度对比
  从表面上看,处理歌曲的速度变化和力度变化是一种纯技巧的简单事,其实,它们能表现很深邃的含意。需细心设计,力求准确。在歌曲演唱中,速度和力度一般是随着歌曲所表现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变化快慢强弱的。如,我在教《在太行山上》时是这样处理的:开始处“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纵情歌唱”这两句,用稍慢的速度和从弱到强的力度mp<,来表现红日冉冉升起的形象,整个第一段都是用稍慢的速度和多处从弱到强的力度来表达叙述性的感情。第二段是从“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开始的,这一段具有战斗性的气氛,所以,速度加快、力度加强,用进行曲风格来演唱,拍子的强弱分明,富有弹性。在处理《游击队歌》时,根据歌曲意境,为了表现游击队战士神奇莫测的出没在华北平原的青纱帐里,在歌曲中就较多的发挥了力度对比的作用。开始用pp倍弱的力度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接着用p弱的力度唱“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再用mp中弱的力度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再接着用mf中强的力度唱“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最后用f强力度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些放人送上前……”直到歌曲结束。这样力度变化处理,可描写游击队战士从青纱帐里由远而近的碎步跑来,最后是满山遍野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以上点滴体会,只是抛砖引玉之浅谈,并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推荐访问:合唱团 浅谈 手法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