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映射视角看汉语歌词语篇连贯的构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线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空间映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语篇整体的连贯。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空间映射对汉语歌词语篇中连贯的作用和解释力。笔者以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为例,通过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不同映射与汉语歌词语篇的连贯建构,得出的结论是:1.映射通过激活概念形成机制,促进了语篇的推进。2.空间映射是意义建构的主要因素,对实现语篇的连贯有重要的作用。3.空间映射理论也为歌词文本的赏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认知;空间映射;语篇连贯;歌词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55-02
  一、引言
  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之下研究语篇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语篇分析特别是歌词文本的分析成为了语篇研究的一个热点。歌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吸引了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歌词创作。作为公认的中国风词作的先锋,方文山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颠覆了传统的流行歌词创作的规则,冲破了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这样独树一帜的文字堪称汉语歌词创作的一朵奇葩,所以值得学者从语言学角度予以研究。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在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理论的框架下,借助语篇连贯理论,以方文山创作的中国风的歌词为例,探讨空间映射是如何构建和实现汉语歌词语篇连贯的,指出了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放到同一首歌里可以通过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空间映射来实现形式、语义和语用上语篇的连贯。
  二、语篇连贯
  Reinhart(1980)指出连贯包括三个因素:连接、一致和关联。“连接”是指语义—语法层面上句子之间有形式上的联系;“一致”是指句子所表达的命题前后不矛盾;“关联”指语境同语篇相关,语篇中句子之间相关,句子和语篇主题/话题相关。认知语言学学家王寅(2007:358)认为:“语篇连贯性不仅仅是基于表层的衔接手段,更主要的是基于认知的统一性,内容的整体性,因此分析语篇连贯、生成和理解,主要应从深层次的认知世界角度才能作出更为合理的圆满的解释。”但是纵观现有的研究,笔者发现尚没有语言学家结合空间映射的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歌词语篇的连贯性。针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尝试从空间映射的视角,对汉语歌词语篇中的连贯作出阐释,以弥补这一研究的不足。
  三、空间映射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论借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来分析联想和认知推理过程,认为这一认知过程就是使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另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对应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即形成新的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人类所独有的,对不同认知域之间意义的产生、转移和处理的认知能力。
  空间映射理论可以分为三类: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示映射。投射映射是指为了谈论或思考某些认知域,我们使用其他认知域的结构和相关词语(Fauconnier,1997:9)。也就是从一个较为熟悉又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不熟悉又难以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认识上的对应关系。投射映射激活了大脑中的两个概念域,从而形成了有益于理解本体所需要的认知图式。语篇的创作者利用人们的这种联想规律,巧妙地构思自己的作品,以有效地引导人们进入他们所设计的意境和情景中。
  语用函数映射是两个局部可以建立联系的相关认知域象征性地对应于两个物体的范畴。借代和提喻是典型的语用函数映射。语用函数映射的主要功能是“指称”,而“指称”的运用使缺乏表层衔接的语篇得到深层语义上的连贯。
  第三类图式映射是指人们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所抽象出来的图式、框架及模型。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Fauconnier,1997:11)。图式映射用于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所以在理解语篇或话语时,人们往往将一个常规的图式框架用于语境中某一情景的构建,通过图式映射这一认知过程来完成对语篇和话语的理解。
  通过分析空间映射理论与语篇连贯,我们认为,空间映射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是语篇生成,建构和理解的重要机制之一。下面我们将以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为例从语义和语用—认知两个层面来讨论歌词中的空间映射和空间映射理论在歌词语篇连贯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从空间映射的视角分析汉语歌词语篇的连贯
  歌词属于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它往往以歌手演唱的方式供听众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歌词创作不单单引领音乐的时尚,还反映了音乐文学的特色,诠释着一种文化。歌词在语篇范畴内,与其他语篇一样,也必须是连贯的。通过对方文山歌词语料的分析,笔者将结合空间映射理论来探讨汉语歌词语篇中的连贯。
  (一)空间映射与歌词的语义连贯
  国内语言学家朱永生(1996)分析了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指出衔接手段和话题是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语篇连贯性在局部上表现为语篇前后相连句子之间的语义的联系,在总体上表现为句子意义和整个语篇的宏观结构,及语篇话题之间的联系。在本节中笔者以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为语料,讨论空间映射理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汉语歌词在语义层面上的语篇连贯。我们以《发如雪》为例,试谈歌词中蕴含的空间映射,以此建构语篇在语义层面上的连贯。
  该词创作于2005年,是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打开中国市场的转折点。词中蕴含了多种意象,通过词作者活跃的情感活动和巧妙地艺术手法,使听众仿佛超越时空,置身其中感受这种悲凉凄楚的爱情。歌词中罗列的意象不是孤立的,难以捉摸的,作者把遐想的空间留给听众,让听众积极地运用空间映射,在大脑中形成意象的概念认知域,从而建立这些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帮助听众领会歌词所传达的意义和其中的联系。
  歌词用来表现场景的词包括“狼牙月”、“风雪”、“流水”、“蝶”等等,而这些意象词正是寄托了世事的苍凉和主人公爱情的悲凉, 如:狼牙月→残缺,风雪→苍凉,流水→缠绵,蝶→凄美。创作者试图通过现实的场景空间映射到另一个抽象的感情空间,来表达主人公此时的凄凉和无奈的心情。用一些物质概念来理解精神概念,用具体理解抽象,这也顺应了人们的认知规律。作者在创作中虽然只是意象的平铺,但是通过投射映射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词在语义上的连贯性;作者以一种残缺的爱情为主旨贯穿于语篇的始终,整篇在话题上保持情感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这个语篇语义上的连贯。

推荐访问:连贯 汉语 映射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