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 统计我院输液室2008年至2010年132例既往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原因,不良反应药物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圬、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因及临床表现。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患者本身原发病、环境、年龄、情绪、饮食、饮酒、输液速度、药物用量、药物质量、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结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学习药理知识,了解药物常用剂量与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才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研究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55-02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作用特点为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杀菌力强、临床疗效好、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低[1],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头孢类药品使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逐渐增加。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现对我院2008年12月一2010年11月上报的132例合格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统计我院输液室2008年12月一2010年11月上报的132例合格头孢菌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男51例,平均年龄56.2岁;女111例,平均年龄49.1岁;有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环境)的患者87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上报不良反应药物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圬、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
  2结果
  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2.1.原因合并用药原因9例、患者本身生理、病理、免疫学状态原因6例、年龄过大或过小者11例、情绪原因8例、饮食原因10例、环境因素15例、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期间或使用前后12小时内饮酒者27例、个体差异原因34例、输液速度过快原因3例、药物用量大原因4例、药物本身质量原因5例。
  2.2 临床表现过敏反应表现药热、哮喘、皮疹、血清痫样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出现血尿、尿潴留、尿频、尿急;血液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消化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菌群失调;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头痛、锥体外系反应、幻觉、兴奋多语;循环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早搏、出冷汗。
  3讨论
  临床观察发现过敏反应为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高于无过敏史者,这是个体差异的原因,有些患者本身属于过敏体质,比常人拥有更高的过敏率和更多的过敏原,过敏反应一般为药热、哮喘、皮疹或血清痫样反应,严重者也可发生休克。其次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期间或使用前后12小时内应禁止饮酒,否则可出现面红、头痛、恶心、呕吐、呼吸频率增加或呼吸困难、出汗、心动过速和低血压、心律失常(多为频发室早)等症状。其原因可能是头孢骨架结构上连接有甲硫四氮唑侧链,若饮酒或静脉注射含乙醇药物,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血中乙醛水平升高,乙醇会干扰药物的正常代谢,甚至会引起药物与乙醇的相互反应,刺激机体释放组胺而出现“ 双硫仑”样反应〔2〕。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异常(包括脂肪肝)、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的患者尤为注意,因为他们出现反应的程度往往更严重,持续时间更久【3】。发生药物反应原因除患者的个体差异外,还有药物的因素,可能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混有其它杂质,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引起抗原一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近年来,由于头孢类抗生素应用广泛,临床治疗用药时剂量也越来越大。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各厂家生产的头孢产品也日益增加,产品质量也有所不同,杂质含量各异,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出的药品,有的易发生过敏,有的则不易发生。另外,研究发现,过敏反应随环境及情绪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患者在虚弱、身体情况欠佳、饥饿、焦虑、紧张等情况下,都可能处于应激状态,而机体的应激状态易影响抗原的形成,从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还有研究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指出,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合并)使用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4】。也有研究证实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人群〔5〕。
  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关注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性。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才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临床安全用药原则要求在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必须严格贯彻实施《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结合患者不同的生理、病理、免疫学状态以及病情轻重程度,经验性的选用合适的头孢菌素,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及疗程,如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使延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我们医务人员开具头孢类抗生素处方及用药注射头孢类抗生素时,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及用药前后3天内均不能饮酒。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只要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许多不良反应是可以及早发现或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张淑慧,梁晋全,苏业璞.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2] 李然,王睿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 J].人民军医,2009,52(8):547~548.
  [3] 杨红海.14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健康文摘,2009,6(20):154.
  [4] 何京芬,沈嘉茵,李志玲等.我院药品不良反应306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844.
  [5] 张明兰,马建伟.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相关性的临床观察与对策[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4,3(19):71~72.

推荐访问: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类药物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