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想象新奇的儿童抒情诗。诗中“想”和“变”的发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入境,主动探究,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语言实践。
  一、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的精神心思越能自由活动,知能就越长进。”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完全不够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教师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看是否触及到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是否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
  在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我立足文本,紧扣题眼,围绕“夏天来了,我想变成什么”这一主线索引导学生学习。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段阅读感悟。不管是在感受夏日景象的过程中,还是在探究变化原因的过程中,总是让学生在先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这样学生学会了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探求文本,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出语文的味道?“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的概念界定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在教学中,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在感悟“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调动记忆,想象透明的雨滴是什么样的,此时课件显示“雨滴、绿叶”的画面,欣赏、想象、交流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凌凌”用词的准确,我在教学中采用看图、换词的方式,使学生从中想象、体会小鱼的快乐。
  在感悟“我想变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想变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的生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蝈蝈欢快地歌唱的情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穿梭”,我指名表演,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说、演、读”,亲身体验穿梭在花丛中的快乐,从而变外部给予为内部生成。蝈蝈是学生在夏天随处可见的昆虫,是自然界天生的音乐家,它会唱什么歌?这一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曲《幸福拍手歌》既让学生体验了快乐,也让低年级的小朋友得到了放松。教师则通过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评价,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向自然靠拢,让朗读不断成为他们表达感受的需要。
  学生在可感、可触的情况下,静下心来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吟咏品味,含英咀华,体味到了语言的准确、生动及运用之妙,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超越文本,回归自然
  “立足文本”仅仅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语文教学中适度超越文本,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语文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篇课文的第五节是对第四节留下的疑问的回答,也是理解全文的难点。我在执教第五节时,引导学生欣赏荷塘图,结合图画再读诗句,感受荷叶的可爱,体会荷叶与大伞的相似。师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在意得到什么统一的结论,只希望学生带着这一话题,去反复地读,用心地想,激烈地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句式训练: 来了,在荷叶 。学生仿照文本,展开想象,说出了许多富有个性化的诗句。
  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的思维活跃,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  灵动的发言,这样的补白,不仅让学生感悟了荷叶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体现了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的说话训练就显得丰满而有效。
  语文课主要不是“学课文”,而是应该通过课文让学生“学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语文素养。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只有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带领学生超越文本,回归自然,在课中积极调控,把握生成,有效引导,同时站在一定的理念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重视师生的和谐交流,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向理想化迈进。

推荐访问:大大的 荷叶 真想 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