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诗中的“死亡”意象]狄金森 意象派

  摘 要:美国女诗人狄金森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复杂而独特的情感。她对“死亡”的感受和描写是深刻而独特的,有多重含义。本文通过考察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意象的多重含义,以更好地了解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和“永生”的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独特之处。
  关键词:死亡 永恒 意象
  
  引言
  
  狄金森的诗歌的最显著的特点是被印象派诗人视为精华的“凝练”(condensation)。即使诗人要表达的是最玄秘最复杂的人生体验――对“死亡”和“永生”的看法,也只是“用有限来表达无限”(to say the infinite with the finite),用有限的意象来表达无限的内涵。关于“死亡”和“永恒”的主题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对“死亡”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有多重意义。而这种多重的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而模糊的意象来完成的。意象就是从感官通向心灵,从文字通向狄金森诗歌内涵的捷径。从符号学的角度说,狄金森诗歌中关于“死亡”的多重内涵是由符号所表示的意象的多重意义决定的。
  
  1. “死亡”是痛苦的
  
  1.1 对宗教信仰的怀疑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与基督教是分不开的。基督教认为人类的死亡是由亚当和夏娃犯下的原罪(sin)决定的。因此它主张人们通过“救赎”(salvation)来寻求灵魂的解脱,抛弃现世生活的物质享受,通过“禁欲”达到永恒的来世。于是,对“救赎”、“灵魂”等的信仰,将人们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但狄金森没有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对死亡的解脱。她在诗中对“死亡”的描述是阴沉的,灰暗的。诗人对“死亡”是恐惧的。这主要是通过“追悼的人群”、“鼓”、“天空”、“世界”、“苍蝇”等意象来表现的。
  首先先看一下诗人在I felt a Funeral,in my Brain一诗中所描述的意象。这首诗被人们认为是以隐喻方式用“死亡”表达诗人的痛苦。然而作者认为这首先是诗人在想象自己“死亡”的时候人们为自己举行严肃沉闷的宗教仪式时的感受。诗人想象自己“死亡”的时候,追悼者来回地走着(And Mourners to and fro/ Kept treading-treading――)。此时诗人大概想到了与人们隔离:追悼者就在自己身边穿梭着,可是却与自己两个世界。诗人于是想到了“死亡”后的不可知,不知何去何从,诗人的痛苦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The sense was breaking through)。然后为诗人举行的严肃沉闷的宗教追悼仪式开始了。诗人听到了声音,像是鼓(Drum)发出来的。而“Drum”的意象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所以诗人痛苦得就要麻木了(My Mind was going Numb)。另一个意象是“天空”(The Space,the heavens):The Space-began to toll/ As all the heavens were a Bell,/And Being,but an Ear,短短的几行诗,诗人就用“天空”(“the Space” or the heavens)这一意象传达了沉重的命运的内涵。因为与“toll”(“丧钟”)和“Bell”两个单词联系在了一块,“天空”就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整个天空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无边的教堂的钟,重重地压下来,象征着命运。而“Being”(“存在”或“生命”就像一只“耳朵”(Ear),只能被动地去感知命运的迫近,无能为力。诗人对命运和死亡的不可感知的感受还可以在另一首诗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中感受出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Or rather-He passed us”,在诗人看来,“死亡”正如痛苦那样是不知不觉到来的,所以是命运和死亡来感知人生,而不是人生去感受去把握命运和死亡。
  不仅如此,对于灵魂的永恒性和来世,诗人也是持怀疑态度的。诗人想象命运的钟压下来后,只剩下“自己”(I)、“寂静”(Silence)、和一种“陌生的东西”(some Strange Race),都变得支离破碎,孤独(And I,and Silence,some strange Race/ Wrecked,solitary,here――)。诗人想象在死后并没有见到所谓的“天使”或“上帝”或天堂和谐的乐声,而只是诗人也不知道的一种或是另一种生命状态和支离破碎的寂静。而诗人进入另一个“世界”,(World),不是“天堂”(Heaven),也是跌跌撞撞的:“And I dropped down,and down,――/ And hit a World,at every plunge,/And Finished Knowing-then-”。
  诗人对“永生”(immortality)的怀疑在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一诗中也有体现。作者想象自己的死亡过程,周围的认为流干了泪,可是正在诗人想立遗嘱的时候,很轻易地就被一只“苍蝇”隔离了生命的光线:“There interposed a Fly-/ With Blue-uncertain stumbling Buzz-Between the light-and-me-/ And then the Windows failed-and then/ I could not see to see-”。
  可以看出,25岁以后就隐居的诗人想到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群隔离,更可怕的是死后进入一个更加未知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隔离,于是浓厚的孤独感和无以排遣的痛苦就产生了。诗人正是在这种孤独的状态下思考“死亡”和“永生”的问题,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孤独。
  1.2 自然的不可把握
  一般来说,西方的诗歌中,诗人如果不能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寄托,以冲淡死亡带给诗人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也会寻求自然的慰藉,将死亡比作对自然的回归,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中得到永恒。
  本文就以另一位美国诗人布赖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的同样是抒写对死亡的感受的“Thanatopsis” (《死亡随想》)一诗为例与狄金森的诗稍作对比。在布赖恩特心中,自然是温柔的,充满爱的:“in the love of Nature holds.../She has a voice of gladness,and a smile,/ And she glides/ Into his darker musings,with a mild/ And gentle sympathy,that steals away/ Their sharpness,ere he is aware.” 自然对诗人轻柔细语,对诗人微笑,轻轻地进入诗人的冥思,怜爱地抚平诗人想到死亡时心中的痛苦。她会轻轻地安慰诗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到自然的怀抱的:“...while from all around-/Earth and her waters,and the depth of air,-/Comes a still voice-Yet a few days,and thee/ The all-belonging sun shall see no more.../Thine individual being,shalt thou go/ To mix forever with the elements,/ To be a brother to the insensible rock...Yet not to thy eternal resting-place/ Shalt thou retire alone,...”在诗人的描述中,似乎大地、流水、空气都在对诗人说,即使诗人再也不会看到暖暖的太阳,会变为自然的一部分,或许是岩石,但诗人不会孤独:会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有历代的国王,有智者,美人等等。所有的人都在一起,都是平等的。而且自然界的所有美丽的事物,山谷,滋润万物的溪流,海洋都是这个世界(坟墓)的点缀。而星辰,太阳以及天空上的所有主宰都会照耀着它。最终,诗人就会平静地坚定地走向坟墓,进入美好的梦中:“Thou go...sustained and soothed/ By an unfaltering trust,approach thy grave,.../and lie down to pleasant dreams”。
  然而狄金森不一样。她在自然中也没有找到永恒。这主要源于诗人对自然的看法。她在《“自然”,是我们所见》一诗中写到:
  “自然”,是我们所见――午后的光景,山峦――/松鼠、野蜂,影――/自然,甚至,是乐园――“自然”,是我们所闻――/大海的喧嚣,雷霆――/食米鸟叫,蛩鸣――/自然,甚至,是和声――/“自然”是我们所知――/我们却无法说明/要道出她的淳朴――/我们的智慧无能。
  可见,诗人无疑对自然是热爱的,但她对自然的感情又是复杂和矛盾的,诗人可以感受到自然,但却又感到无法把握。因此,自然在她的诗中就没有像在Bryan的诗中那样,主动地接近人,对诗人表示友好,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状态出现。诗人只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试图去接近它,了解它。于是同样是抒写对死亡的感受,布赖恩特虽然也会感到痛苦,但他最终在自然中寻求到了解脱。并且在他的诗中也没有那种深刻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而狄金森就不会像Bryan那样,把自然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2.“死亡”即“永生”
  
  诗人体会到了无边的痛苦和孤独,但又必须为自己找到一种解脱的方式。既然宗教不行了,自然也无法依靠,诗人在经过冥思后,又是怎样看待死亡的呢?
  克尔凯郭尔认为,孤独的个体的存在是根本的。忧郁、恐惧、颤栗、痛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状态或基本体验。所谓孤独的体验就是“一种深刻而强烈的智慧内省,是个体生命与广泛联系的外部世界暂时中断联系而潜心考虑生命个体、生命意义问题时,所意识到的与他人无法重合的个别感,特殊感,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心理反应”。(王克俭,1997:159)狄金森就在与外界的隔离中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而得出了新的结论。首先她认为死亡就是永恒。这同样在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一诗中“死亡”的意象中体现出来。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死亡比作一个温柔的绅士或骑士,驾着车来迎接自己。他从容不迫,悠闲自得。而诗人面对着这么一位优雅的绅士,也终于能够放下自己的一切,劳累也好,悠闲也好。他带着诗人经过学校,田野,落日,最终带着诗人走向了永恒(Eternity):“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He kindly stop for me-/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And Immotalit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3. 结语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悟出了“死亡”即是“永恒”,但这种“永恒”不是在宗教中求得的,也不是在自然中求得的。也许是诗人心中一种未知的事物。这就是狄金森诗中的“死亡”意象的复杂内涵与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Fred Mednick.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M]. Henan University Press,1985.
  [2]王克俭.文学创作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4]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1、2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推荐访问:意象 诗中 死亡 狄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