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结构阅卷尺度【探问语文阅卷的酌情尺度】

  参加了2008年浙江语文高考第四大题和作文题的阅卷,我对语文阅卷评分参考中的“酌情给分”有了一点比较具体的认识。由于汉语语义的模糊性,表达的多样性,导致了答案的表达的不唯一性,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的答案跟高考参考答案一模一样,所以给阅卷教师一个“酌情”的空间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阅卷教师一般会在何处“酌”情呢?
  
  一、“酌”翻译是否能做到“信、达、雅”
  
  第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第一句“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答案是:(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评分标准要求学生翻译出判断句和“所”字结构。很多学生将“况”译成“何况”“概况”,后面即使译成“是吴国人”的判断句形式,一些教师也会因为从中看出学生没了解课文的基本人物而不给分。有的将“吴”译成“江南人”“吴村人”“吴越人”,教师会因为学生没有具体的地域概念而从严下手。后半句教师在阅卷只要看看学生怎么翻译“少”或“推”的意思就能看出学生的理解力了,根本不用刻意看学生是否译对“所推可”这个结构,若是“年少”“从小”“推托”“推测”甚至“推拿”等词出现就可断定无分了。有学生搞不清叙述角度,加上不能正确理解实词虚词,翻译成了编故事。例如将第二句“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译成“我已经再次被重用,却让我辅佐幼君,做官就很没劲头了”。此翻译能看出学生对句意稍有理解,但是人称不能和原文相称,明显显露了学生理解力、表达力的欠缺,阅卷教师还是会酌情扣分。所以翻译要准确译出人名、地名、特殊句式,注意表达角度。
  
  二、“酌”阅读是否真正领会文章主旨、出题指向
  
  高考阅卷一般实行采分制。在评卷时候,评卷组集中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给阅卷教师提供了许多种可能的答案,但由于个人阅读视野、理解能力、表达方式的差异,总会有一些合理的解答被遗漏。为了不至于太死板,很多时候,评分标准就明确写着“未涉及上述要点但能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因此理在即有分。比如第四大题16题第二小题要求“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参考答案提供了五个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学生只要能写出感慨时光流逝、功业未就、壮志难酬、漂泊在外、无人理解等,并能组织成句,教师就能给分。也有学生答:“作者在感慨官场的黑暗,埋没了自己的才能,使得他年纪老大,被贬在外,漂泊流浪。”教师也给了满分。当然诗歌鉴赏学会用专业术语并展开分析很重要,满嘴大白话会化教师觉得概括力不行,比如有学生答“羁绪”说:“诗人想报国,但是坏人太多,所以他就感到无奈的心态。”即使回答有采分点,但不成句子也不行,比如第16题要求“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的特点”,有学生就只写了“借景抒情,领起下文”,而没有任何文字分析,阅卷教师觉得他是在猜答案,分析能力不够,所以不按采分点给分。总之,参考答案有时只是判分的指导方向,而不是死标准。阅卷教师看的是学生是否真正领会诗歌的主旨,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专业知识。
  
  三、“酌”情感是否真实,“酌”逻辑是否合理
  
  2008年的高考作文审题应该不难,就写写自己对都市或者乡村的感受,关键就看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文笔流畅,乡村的变化,在乡村或都市中的经历,即使看上去是流水帐,也能拿个40―45分的分数。这样的给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阅卷教师们希望看到有生活气息、情感真实的作文,杜绝学生搬硬套。有很多学生追求所谓的文化味,竟然说王昭君因为讨厌都市生活所以去和亲,杨贵妃为了感受乡村微服下乡,毛泽东因为感受乡村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牛顿感受乡村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正因为平时缺乏练笔和思考,所以学生的写作让阅卷教师感到思想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贫乏。比如有学生写道:“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人都有一个家,当然,家也有一个家,那是国,国也有一个小家,那是乡村。”“近处流水潺潺,远处不时传来乌鸦的叫声――这里是美的天堂。”“土地分为两种:一是城市,二是乡村。”“妈妈知道了成绩,没有指责我,只在一旁指导我,慰问我。”这些事例和语句在文章中可能不占主流,但是阅卷教师注意到了的话就会酌情拉下作文的分数,所以学生平时要注重写随笔或日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情,努力用自己流畅的语言写真实的生活。
  
  四、“酌”字迹是否清晰
  
  一份卷面清楚的答卷和一份涂涂改改的答卷放在一起,就好像一个衣衫整洁得体的人和一个穿着邋遢的人站在一起一样,给人的感觉全然不同。在阅卷教师高度紧张的改卷过程中,谁将在教师的回眸中争得更多的分数几率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作文中,2008年作文评分有一项规定:一个错别字扣一分,阅卷组长要我们严格执行的,但是因为作文卷面只有一个分数栏,很难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认真数错别字。总的来说,如果作文表达水平还过得去,书写好,卷面清楚,一些教师就会体谅学生的笔误;如果作文表达水平差,书写不清楚,涂改分明,错别字多,阅卷教师绝对会扣较多的分。试问,如果一个学了十几年语文的学生连字迹清楚都做不到,有的甚至标点符号都不会点,语文水平再好,也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2008年高考阅卷早在江南缠绵的梅雨中落下了帷幕,2009年高考备战的火热气氛正悄悄袭来,又一届高三学子开始全身心投入备战。揣摩自己与其他教师的“酌情”之处,虽有主观之处,但也是不争的事实,希望能给备考的学生有一点启发。

推荐访问:探问 酌情 阅卷 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