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出处

  摘 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与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利于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实现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绿》 质疑能力 培养途径
  
  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也凭借课堂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于是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问问答答,煞是热闹。但当走出热闹的课堂,冷静下来,不禁产生种种疑惑:老师提的问题是不是学生想要问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难点是不是学生真正的难点?老师的提问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我们得知,很多的提问实质上是老师煞费苦心、想方设法设圈套让学生钻,这样的提问的有效性自然要打个折扣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方式,学会思考。这就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与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利于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实现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线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以朱自清的《绿》的课堂教学为例,来探索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以课题为引子,激发学生启发性质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以课题为眼质疑,展开教学,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明确《绿》是一篇散文后,针对《绿》的课题,学生提出了下面的这些问题:“绿”是什么?“绿”是怎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绿”?作者对“绿”有什么样的感情?我把这些问题书写在黑板上,接着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些疑问。不要小看学生的这些质疑,这几个问题其实是一篇课文最基础的问题。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从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是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涉及到的范围包括了对文章内容,形式的疑问,以及对文本的赏析。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学生就能很快地投入到对文章的研讨学习中去,更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学生解决疑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二、以阅读感受为契机,促进学生探究性质疑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映,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质疑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水平。
  以《绿》为例,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作者第一次来看梅雨潭的时候是春天,照理春天的潭水更显得绿啊,为什么在第二次在秋天来仙岩的时候才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梅雨潭的绿真的有这么醉人和奇异吗?作者是不是过于夸大其词了?这几个质疑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下子讨论开了。有同学对第一个问题是这样解答的: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情景和心情中,我们看它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且事物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说不定作者后来去梅雨潭的时候心情很好,梅雨潭的绿也就更美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么。我顺势引导同学去查阅资料,探究朱自清在写作《绿》时的背景,对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了深入的了解,明白了作者在处于大革命时期的充满激情的一面,他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才会在第二次去的时候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接下来的两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同学们认为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作家,看到自己喜爱的事物――“绿”,无论用怎样的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都不为过,可以理解。所以并非是夸大其词,作者只是写出了他对“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表达他当时对生活的激情罢了。
  在课文中,常常有些语句熠熠闪光,这些语句凝聚着作者的感情力和理解力,是作者千锤百炼之所得,是作者情感的动情点。在这些情感动情点进行探究式质疑可使学生对“动情点”情有独钟,意有所会。
  如《绿》中有这么一段: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显然,作者写这段话时是动情的。抓住这个动情点引导学生质疑:喜欢一样事物到了极致,人们就会用尽一切手法来表现对这事物的喜爱,那么这里作者又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通过质疑,学生们明白了,朱自清在描写“绿”时,方法可谓无所不用至极,从常见的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方法外,联想、想象、变换句式、变换人称、直接抒情、行动描写等方法几乎都用了出来,来表达他对梅雨潭绿的深深的爱恋。
  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要适时启发,提供更多的机遇,让学生探索质疑。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
  三、以教材难点为抓手,鼓励学生挑战性质疑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们有话就说,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
  在《绿》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就对“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句提出质疑,他认为,比喻通常是用具体的去比抽象的,才能将抽象的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作者这里将具体的“绿”比喻成抽象的“处女的心”,让人难以体会。所以这样的比喻不好。我很欣赏学生这样的质疑,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也无结果,因为已经超出了初三学生的认知范围。我就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来解决。第二天,就有同学说出答案:像类似的比喻是以虚喻实,用于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我及时鼓励学生进行类似比喻的造句,更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类似的挑战性质疑很多,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课堂生成,培养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能力,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往往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质疑问难的过程正是自我思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有效的学生课堂质疑就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课堂效益。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自觉性就会得到提高,语文课堂将变得更有效,更能吸引学生。

推荐访问:思源 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