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的朗读_让声情并茂的朗读贯穿语文课堂

  摘 要: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朗读时,眼看,心想,嘴念,耳听,对提高学生记忆力有很大帮助。离开了学生的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索然无味,甚至无法进行下去。一言以蔽之:小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方法指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从预习、范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四步入手,教学生学会朗读。
  关键词:预习 范读 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
  
  第一步:提前预习,扫清朗读障碍
  预习活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习惯,可以扫清朗读障碍,为更好的品读文本做好铺垫。三年级学生识字量还不够多,文中有好多都是生字,在初读课文时有困难,所以我鼓励学生提前预习。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西湖》,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读好这篇课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对提前预习的个人进行奖励,他们可以获得一枚小贴画,还可以做小老师带读词语或段落。另外,我还倡导小组长在本组内发动组员进行预习,做得好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张小奖状。就这样用以少带多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预习,学生的荣誉感被调动起来了,集体意识也逐渐增强,而且朗读水平也真正得到了提高。其实,预习也不光是要会读书,同时我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1.学会运用工具书,
  扫清字词障碍。当学习一篇新课文的时候肯定会遇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可以首先请教不开口的老师――字典,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把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解。实在搞不懂的字、词、句可以在边上做记号,如划个“?”号,老师上课时要认真听、仔细记,这样不但能突破难点,而且能加深印象。2.边看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当阅读课文时,除了要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自己试着去解答这些问题。解答不了的就记下来,长此以往,你的自学能力就能得以提高。3.注意课后练习,带着问题预习。每篇课文的后面,都附有一些问题,其实这也往往是课文的重点。按课后的练习去预习课文就像牵住了牛的鼻子。如老师要讲《一片美丽的叶子》一课,你可以提前根据课文后面的问题,熟悉课文,用心想一想,初步弄懂“谁做叶子”“为什么做叶子?”等。上课时老师系统一讲,你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了。
  4.做好预习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也应该养成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习惯。可以在书上作些记号,把不懂的字、词、句划出来。也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也可以写下自己读了课文后的点滴感受。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练了笔。这样,通过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更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步:有效范读,激发朗读兴趣
  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适时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语感。但是教师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一种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句子较长,文章意思深奥难懂等。此时教师的范读不但有激趣之效,还有引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功。这时的范读,就是力争平稳,速度微缓一些。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课文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在学生对个体感悟、情感体验尚欠火候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助推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时的朗读更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讲完文后的范读。学生学完全文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将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此时再让学生读一读,赛一赛,将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从而达到训练语感、渗透情感、提高朗读能力之目的。对于这点,我有非常深切的体会。有一次,我让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读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我叫几个学生分别读一段课文,我听后都不是很满意,觉得这些学生在读的时候,都是在唱读,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谈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想向你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挑战,不知是否可以?”当然,学生们很高兴地答应了。双方选定内容后,用了两分钟时间各自练习。比赛开始,被选作代表的学生认真在读完了该读的内容,班上一片寂静,其中有个别学生对着我笑,好像在说,怎么样,你能赢吗?我也拿出课本认真地读了起来,刚一读完,就赢得一片掌声。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为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动了真情呀。不信,你试试!”这时再看学生们读书的神态,就与先前大不一样了:有的睁大双眼,有的微晃着脑袋,那神情可真专注啦!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老师都要进行多次范读,也不是所有的课文老师都必须范读。应该因文因人而异,即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定,随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而定。教师范读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可以是边听边看课文;可以是轻声伴读;也可以是逐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老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不能过多。不可以用上录音带、课件录像等。如我在上课文《拉萨的天空》时,就采用以上三部曲进行范读,效果相当好,甚至有的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个性化发展,超过了老师的水平!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是表演,不是标榜,而是示范,是引领,是熏陶感染,是实实在在的训练,且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好方法。或许有人会问: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朗读课文也有了一定的表现力之后,再由教师来范读课文岂不是多此一举?毋庸置疑,教师如和风轻柔,如洪钟响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我们更在意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自觉喜欢朗读课文,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第三步:适时指导,教会朗读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地唱读。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我就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一些悲伤难过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要读得稍快些,表示悲愤、忧伤、抒情的句子,读的速度要慢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第四步:课外阅读,提高朗读水平
  “光靠哪几本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阶段积累尤为重要”高林生老师的这些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去吟咏“之乎者也”,也不妄想他们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因此我们可以推荐《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给孩子们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都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读书,要多朗读精彩句段。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精彩句段的朗读比赛,“一分钟读文”等活动。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积累于学生胸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小学

推荐访问:声情并茂 朗读 贯穿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