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办学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有模式:2018上海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企业办学曾经是国家举办职业(技工)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办学在“国企改制,企业减负”的浪潮呼声中“涅盘”,又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下发展,就如浴火重生的凤凰,尽情翱翔在职业教育的天空中。
  一、企业办学是校企绝对融合
  企业办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为学校提供了办学所必需的设施、设备、资金、人力资源,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全部在企业内实习、参加工作。这是一种最为紧密的校企合作方式,企业与学校融为一体,学校是企业的一部分,企业是学校的“母体”。当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后,经济效益陷入低谷,减员增效,社会职能分离等政策,使学校处在低迷期。当市场经济趋于完善,企业适应市场规律时,出现技能人才的断层和后备人才不足,社会吸纳的人才很不适应企业的文化,企业才深深体会到自办职业教育的必要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高,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深感到职业培训的迫切性,有自己职校的重要性。校企之间有着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文化,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行业优势。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置身于企业管理的大环境中,将形成了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教师资源优势。凭借企业制定的优惠政策,保证了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和人才的储备,为产学研高起点的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设备资源优势。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每年调拨和投入一定数量的设备给学校,为学生实习教学提供了保障。
  实训基地优势。企业生产一线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生产实训场地。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在储备高技能人才,进一步使教学融入生产,学生的身份转化成准员工。
  企业文化优势。学校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直接渗透到学校、影响到学生,企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内部电视台、报刊、杂志迅速传递到学校。在实践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视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学校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使学生受到企业精神的熏陶。
  二、企业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有模式
  1.依托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
  依靠企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企业的生产一线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积极完善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
  2.行业重视,拓展培养空间
  3.制度建设作为师资建设的保障
  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年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企业各方面的工程骨干是学校常年的兼职师资,做到了完全融合,共同培养。教师和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教学中传授“四新知识”,学生才能学以致用。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这种做法既能督促学生在实习过程加强技能训练,又能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
  4.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参与教学活动
  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学,由来自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主要用于:协助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模块;协助学校完成培训学生及师资的任务;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的控制,对校内“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鉴定。
  三、构建五个平台
  1.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平台
  通过培训、鉴定,从企业职工中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2.构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平台
  与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专业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研究,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以实现三个“零距离”: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从三个“零距离”目标出发,提高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平台
  通过开展企业现场教学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体现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职业道德,感受企业氛围,为尽快适应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4.构建技能大赛平台
  为展示、检验技能教学成果,营造校内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校内举办学生技能大赛,竞技期间,邀请企业参与竞赛,聘请企业专家担任评委、现场指导,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技能大赛活动,选派学生参与竞技,教师参与技术交流。平台的互建,校内呈现了比武、重技的良好势态。
  5.构建高技能人才就业平台
  学校通过举办双选会,增进了企业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建立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心,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平台。
  形成多种实习方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采用认知实习、校内实习、课题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技能。学生进校,先进行认知实习,中途安排参观见习,根据课题需要进行课题实习,学到一定技能后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实习活动解决了企业技能人员不足的矛盾,节约了人工成本,学校也缓解了师资力量的压力,学生学到了实战技能,且获得一定的生活费补贴,真正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
  学分制的实施为校企合作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学分制教学带来了弹性学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分制的选课制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实习提供了时间的灵活性且可获得实习学分。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授知识或获取知识的办法,如采用远程教学方式、网上检测,业余自学,集中辅导和重点解答等方法,经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获得学分,这样既为优秀学生缩短了完成学业的时间,同时也为家中贫困的学生实现半工半读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高技能人才的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是衡量高技能人才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在遵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要求的同时,学生的技能鉴定评价尽可能由用人企业的高技能专家参与,并根据企业要求增减相关的考核内容,经常运用技能竞赛的形式,搭设擂台,相互切磋,请企业作裁判,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领会到理论,在动手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目标。长期稳定的就业腹地,开创了稳定、优质的就业局面。
  作者单位:四川水电高级技工学校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办学 高技能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