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朴素无华的肖像描写:人物肖像描写300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在列强争侵,多灾多难的二十世纪初,以他犀利的眼光,洞察入微的写实技法,鞭辟入里刻画人的本性的写作深度以及“砸去种种人,合称为一个”的创作方法,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反映当时农民问题的重要作品――《祝福》。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它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地位,暴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吃人罪恶,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发表至今,已有八十年,它较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显得更加忧愤深广,撼人心魄,成为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为什么小说反映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祝福》的魅力除了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内涵,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它伟大的艺术成就。下面就从肖像描写简要地阐述一下本文的艺术成就。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本文对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一共有三处: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不看人物的身世,只从这外貌尤其是她的眼睛变化上来看,也可猜测出她苦难的人生经历。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在婆家生活境遇一定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显示其悲惨遭遇,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画眼睛、勾灵魂”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笞和控诉。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育红小学

推荐访问:朴素无华 肖像 描写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