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经济哲学思想初探:斯密的哲学思想

  摘要: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他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他毕其一生对价值来源进行了细致思索,对竞争机制作用进行了深刻阐释,对积累的重要性及政府职能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虽然斯密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看来有很多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以后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不能跳过亚当・斯密这座高山。
  关键词:亚当・斯密;剩余价值;竞争
  中图分类号:F014.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44-02
  
  一、对斯密劳动创造价值思想的认识
  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即认识到劳动而不是自然是“价值”的源泉,是斯密最伟大的见识。但这里涉及一个问题,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了“价值”呢还是某一特殊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关于这一点,距斯密一个世纪后的另一位大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作出了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不是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也不是来自资本的收益,而是来自创新者和他们的创造性活动。”[1]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了“价值”,而只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了“价值”。
  二、对斯密竞争机制的认识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被认为“不仅是一个伟大思想的产物,而且是整个时代的产物”。[2]此书内容丰富囊括了其时代的大量知识。
  亚当・斯密在书中对市场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想揭示使社会团结起来的机制。即在市场的社会中,既没有中枢的计划权威,又没有悠久传统的情况下,所具有的只是强烈的自我中心性格和自己的私利。在这种困境下,社会是如何维持其生存机制的?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斯密形成了社会规律这一想法。他的“看不见的手”――人们的利益和爱好由此可以导向最适合于全社会利益的方面。在利己之心的驱使下,大家拼命工作,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即斯密所说的:“我们所以会从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那里得到我们饮食之所需,并不是出于这些人的仁慈或善行,而是出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怀”。[3]求利心驱使人们行动起来。但由于贪利之心得存在,有人可能会过分抬高物价。这个担忧在斯密看来是不足为虑的,竞争机制的调节会促使社会中一切成员互相抵触的自私心理转化为使大家得以享受其利的后果。因此,利己观念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使市场按照公众需求的意旨来调节商品价格和数量。这意味着,在市场的赞可下你可以随己之意,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情况真是这样吗?斯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但现在垄断集团的出现却破坏了斯密的美好设想,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即自由竞争导致垄断,垄断产生集权、独裁,从而破坏了市场自由运行的机制。在这一问题上熊彼特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垄断势力不值得忧虑。资本家的创造发明是打破垄断的四季强风,而垄断者本身又同时是发明创造机构。”[4]但这一点在事实上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有些垄断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延长新技术的上市。同时,除垄断外,政府干预势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由竞争市场机制的制约因素。
  三、对斯密积累思想的认识
  积累在斯密这里是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行为,是使贪得之心化为社会福利的举动。因为如果资本家把资本投放于机器的使用就会促成神妙的分工,从而成倍地增长人类的生产力,同时对工人会有更大的需求。斯密的这一展望在现代面临一重要问题:积累增加了,就业率当真就会增加吗?在马克思那里,这个问题导致资本主义自取灭亡。也就是说商人把积累下来的资本投放于机器的使用,他利用机器造成工人失业,从而阻止了工资的上升,使自己使有更多的利润。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称心如意。他在用机器代替人的时候,同时也就是用无利可图的生产方式,来代替有利可图的生产方式。因为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利润。因此,如果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人数或比例,无异于杀鸡取卵。
  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积累达到饱和的程度,社会又该如何发展?这一问题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发生萧条的可能性所在。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指出:“储蓄和投资的分道扬镳为经济带来了烦恼。资金在人们彼此间的循环流转这一过程是市场保持其秘诀的活动所在。但由于节约成风的习性,人们总要在他收入范围内试图把一部分储蓄起来,而经济又并非一直是处于要扩张的境地。此时储蓄得不到利用,造成投资额下降,经济规模萎缩的情况,社会便陷入苦难萧条之中。”[5]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资本主义所面临的这种萧条,不过是商界方面缺少投资的结果。因此,所要做出的补救措施是:由政府代替商界进行投资。但是遗憾的是政府的投资计划从来没有贯彻执行到使经济得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同时,政府投资的本意是对厂商帮一把,而商界却把它看做一种威胁的表示。政府每一次为解决萧条所进行的大规模投资,都会被视为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的又一证明。因此,政府支出从来没有正真医好经济上的创伤。而资本主义这次大萧条得以解决,一是由于二战的发生,使政府开支升到高乎异常的程度,由此带来了充分就业。但是在和平时期的结构中,这样不顾一切的支出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这次危机的解决,还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从而带动了一系列新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是在崩溃的阴霾下生存的。”
  我们以上所讨论的问题,在斯密那里是不存在的。他指出,积累会产生更多的机器,从而对工人有更大的需求,因而使工资越来越高,直到利润被吃光为止。但这个问题可通过市场制度的另一规律,人口规律来克服。在他看来,工人就像任何商品一样,可以按需求来生产。如果工资高,工厂的人数将增加,如果低则人数将减少。这样生产就可以安全地继续下去。他认为社会这一神奇的社会机构――如果不受干扰,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对斯密政府职能的认识
  斯密指出,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结果,会使人孤陋寡闻,趋于愚昧。因为“大部分人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必然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人的一生如果只是在完成少数几个动作中度过,一般说来,他会变成极端的愚昧无知。除非政府采取某些措施努力防止”[6],否则工人的高贵品质将下降。因此,他赞成推广学校教育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程度,以免他们沦为巨大机器的一个小小齿轮。但是,政府能承担起这个职责吗?学校教育如何提高?并且这个方法行得通吗?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是不是越来越僵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同时,斯密反对政府对经济横加干预,但并未考虑政府对福利事业干涉的问题。政府干预福利事业到底会削弱还是加强市场的作用过程对后代的理智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因为除老弱病残幼等无力自我劳动的人外,需要福利救济的人,一般可以说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按照适者生存的规律,是应该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的。但是我们发展生产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使人生活的更幸福,如果我们把他们淘汰了就会使他们陷于悲惨的生活境地。这与我们发展生产的最终目的不符。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应如何解决?
  虽然斯密的理论体系在现代看来有很多问题。但是他所绘制的关于市场的伟大蓝图,仍是莫大的成就。他使整个西方世界懂得市场是怎样使社会团结在一起的;他是第一个在他所达到的了解程度上建成一个社会大厦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斯密对市场的描绘将加以润饰,对随后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将进行探究。但是,斯密对社会的这个方面加以描绘时的丰富多彩和生气勃勃,是没有人能赶得上的。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刘晓静,女,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刘丽丽,女,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伦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参考文献:
  [1]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4.(279).
  [2]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4.(50).
  [3]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4.(56).
  [4]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4.(60).
  [5]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4.(254).
  [6]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商务印书馆,1994.(41).

推荐访问:亚当 哲学思想 初探 斯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