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震颤是什么意思_批评应当追求心灵的震颤和道义的畏惧

  批评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批评。什么才是应有的批评?批评不应是义愤的斥骂,也不应是简单的指责,而应是灵魂的透视和人格的剖析;批评不应当满足于被批评者表面的认错和检讨,而应当追求其心灵的震颤和道义的畏惧。下面讲几则批评的故事。
  
  "贾宝玉"事件
  语文课上,我叫一个姓贾的同学发言,后排突然冒出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贾―宝―玉",弄得全班哄堂大笑。
  一个高中生,在课堂上竟如此无聊地自我表现,我觉得有必要找他谈谈。下课前,我想请这位同学站起来说说当时的想法,可是没有人肯站起来。课后我进行个别调查,在询问到第五个同学时,那个学生终于"投案自首"了。
  我问:"你为什么作那样不得体的表演呢?"
  他说:"当时听到有同学说贾宝玉的名字,感到奇怪,就自言自语跟着说了一声。"
  我再问:"我做了那么多工作,你为什么迟迟不肯承认呢?"
  他说:"我原本以为老师找的是别人,不是自己。"这是在搪塞,没有承认错误的诚意。可是怎么办呢?在短时间内要他"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看来不大可能,用高压迫使他口头认错或许还能做到,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当他对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或不愿承认的时候,你穷追猛打,非要他"就范",他可能会作一番检讨,但那也只是对付高压的权宜之计。就像小学生做作业,自己不会做,老师逼得紧,就只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了。与其追求虚假的"效应",不如不了了之,于是我对他说:"你的解释能让几个人相信呢?自言自语的疑问会是那样的口气?声音会那样响亮?其实,你也不必绞尽脑汁想办法过关了,我这里没有任何惩处,只想和你交换一下我的看法。我认为,第一,一个高三学生,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未免有浅薄、无聊之嫌;第二,知错不认错,敢做不敢当,这有损现代青年的形象。"
  他没有辩解,也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也不再追问,事情就到此为止。事后,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他对我说:"刘老师,你太厉害了。"我问此话怎讲,他说:"我们敬你又怕你,你的眼睛能透视人的灵魂。"我说:"大概是我在"贾宝玉事件"击中了你的要害吧。"他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混哥的恶作剧
  陈君同学是有名的"混哥",常常以丑为美,美丑不分,动辄向老师和同学炫耀自己的丑陋。学校为了加强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特地开展"人人争做优秀学生"活动,设立文娱、体育、劳动、管理、守纪、俭朴、环保、礼仪、助人、学科、朗诵、演讲、进步显著等13个优秀奖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自我申报,年终评议。一般同学只申报四五项,最多的也就七八项,可陈君竟然在13个项下都打了勾。想想他平时的种种恶行,我立刻意识到,他这是在恶作剧,真想骂他个狗血淋头,但我知道对付他这种人单纯责骂是没用的。
  后来在班会上,我对大家说:"究竟填报几项,那是同学们的自由;但是,如何填报不仅反映各人的特长,而且也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风貌,甚至道德水准。填报全优,我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各方面都比较突出,有实力在这些方面争取全优。他们填报全优,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二,没有人生目标,没有精神动力,只知浑浑噩噩混日子,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没有意义,视人生如儿戏,一切都随随便便。他们填报全优,是灵魂空洞、游戏人生的表现;第三,知道自己暗淡无光,在集体中远不如别人那样耀眼,可是又不甘心默默无闻,于是逆常情,违常规,努力用"另类"形象来塑造自己,千方百计地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显示自己的存在。他们填报全优,是用故意的显耀来掩盖自己的暗淡,争取大众的注意,这是阿Q的自欺欺人;第四,这是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人,当我们认为"争优"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创举的时候,他可能看出了这项活动的弊端。他们填报全优,是对这项活动的一种挑战,一种否定,一种批判。"
  台下,陈君在认真地听着,脸上并无羞愧,但也没有平时的张狂。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敢再向老师和同学炫耀自己的丑行了。
  
  教室踢球风波
  星期一晚自习我当班。第一节课下,学生祁君在教室踢球。学校明文规定,一律不准把足球、篮球带进教室。他无视学校的规定,竟然把篮球当足球,把讲台当球门,在教室里练习射门动作。而且一脚又一脚,动作猛烈,极具破坏性,球一次次撞在饮水机上,饮水机摇摇晃晃,发出很响的声音。我上前制止,他指着我的鼻子咆哮:"等我把东西踢坏了你再找我说话!"我说:"不能让你错误越犯越大,你现在就必须停下来。"他越发不像话:"我不停又怎么样?"我说:"你执意要犯更大的错误,那是你的事情。不过,你一意孤行,总会有制裁你的地方。"他再次冲到我面前:"那你就制裁吧,倒要看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嘴里骂骂咧咧。在其他同学的劝说之下,他才回到座位上。
  一节课相安无事。但是我觉得事情不能这样不了了之,对恶意反抗行为总得采取一些措施,我准备按级汇报,请领导处理。于是,我写了一份报告,陈述当晚的事情经过,要求学校领导找祁君谈话,批评其恶劣行为,责令其承认错误。晚自习快结束的时候,我平和地对全班同学说:"今天,祁君同学和我发生了一场冲突,直至目前,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妥,我也觉得自己没有错。看来意见仅在我们两人之间是无法统一的,怎么办?只有请领导来裁定。我已经将我的意见写成了的书面报告,准备明天交给学部领导。"接着,我在班上宣读"报告"原文。在宣读的过程中,祁君几次大吼大叫。我没有义愤,不徐不急地说:"我是值班老师,你不能妨碍我履行职责。我的做法若有不妥,你可以向学校领导反映,领导处理不公,你还可以找上级部门,甚至诉诸法律,对簿公堂,就是不能胡搅蛮缠。"
  下自习了,我整队带学生进公寓,祁君从队伍里钻出来,站到我面前:"老师,刚才我有些冲动了。"态度很谦和。噢,他终于认错了。但遗憾的是,这不是感化的结果,而只是"威胁"的作用。不过,告其事理,明其后果,令其产生畏惧感,进而回归良知,这样的"威胁"也应当是批评所允许的。批评不是威胁,但批评不能完全拒绝威慑力。

推荐访问:震颤 道义 畏惧 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