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_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摘要:从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提出并分析了三种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总结了管理形式,提出了制度建设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一个现代化、开放性的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需要巨大的建设资金投入,还面临着对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实训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实训师资培养,以及运行与管理等软件建设等重要任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与高效管理,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使教育对象,通过生产性实训或实习、生产岗位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转变成为现代职业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物质基础,也是与顶岗实习相衔接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重要的内容。
  任何教学实践,均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支配。知识观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前提。现代知识观从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默会性和情境性等方面强调:①知识是流动的,由认知主体建构的,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主体与客体间的沟通与对话;②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面的张力形式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③知识不仅是用书面语言、图或数字公式等明言知识,还存在不能表达和交流、仅存于个体的经验知识,其获取途径主要亲身实践;④知识是个人与社会或物理情境间联系的属性及互动的产物,任何知识的习得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时间、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诸种因素。
  从现代知识观出发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促成者”“学生的导师”,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在特定情境、通过共同实践,在模仿、交流、吸纳、发现、比较和创造中学习。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定情境,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物质条件,是学生建构职业技术、形成素质的坚实物质基础。
  管理和运行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现代职业环境氛围,逐渐养成职业能力和素质,完成有受教育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教师指导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同时。面向市场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完成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结合、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撑,要求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运行与管理,以实现课程教学与生产的环境同一、角色同一、内容同一、形式同一、结果同一、效益同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肩负社会或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技术推广与服务等社会服务任务。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及讨论
  
  (一)实训基地的类型与构成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属性,一是模拟或具备社会生产和服务功能,二是具备实践教学功能;或日社会生产和综合服务与实践教学功能兼备的综合性设施,其运行模式与基地类型、功能有关。鉴于职业领域的特点及技术要求不同,与之服务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类型、功能也不尽相同。从职业技能形成规律而言,一般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构成若干实训中心。以制造业类职业院校为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功能的构成,包括:
  1.职业技能展示,包括装置、设备、工具等陈列、操作演示等;
  2.职业基本技能教学演练或实训;
  3.职业技能操作实训或实习;
  4.职业或专业技术服务,包括产品或技术研发设计、检测、化验、鉴定、咨询、培训、维修(维护)等服务项目
  5.物质或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制造。
  不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构成不尽一样,有所不同,或2与3复合、或1与2叠加、或4和5同一……各具特色,均具上述功能。
  根据基地功能构成分析,对应功能性实训中心:
  1.基本技能教学与实训中心;
  2.职业技能操作实训中心;
  3.职业或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包括工作室、设计室、实验室、分析检验室、鉴定所等;
  4.生产经营中心,包括实习工厂或车间、酒店、商店等。
  上述实训中心,可分两个层次、两种类型:即初级层次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为主类型;高级层次的物质或非物质产品生产服务实习类型。
  
  (二)几种运行模式  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因层次、类型而制宜,难以采用一种模式取共同效果。根据实训中心技术功能层次、类型不同,运行模式可以是以下几种:
  1.市场经营性运行模式
  对于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原料输入及产品输出,产生物质财富或提供一定形式的社会服务,参与市场运作,具有经济效益的实训基地,其活动包括遵循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及遵循市场规律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涉及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原料采购储运、生产组织经营、质量控制、环境与安全、法律诸方面。生产经营为主型或社会服务为主型的实训基地。宜取此种运行模式。
  实训基地按现代企业机制进行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组织生产和教学活动,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追求教育质量最佳化,使实训基地具有经济活力和社会影响力。
  实训基地高级管理者,应有生产经营能力、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可选聘教师、职员,或从社会招聘。主要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由双师型教师担任,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充任生产操作、具体业务工作、管理服务人员,各类人员实行轮流顶岗工作制,轮期(学期或季度)不一。即经营管理骨干稳定,生产操作、管理服务人员轮换制度,兼顾生产经营和实习实训人员的需要。
  实训基地按生产过程或服务流程、市场需求组织活动,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遵循生产或经营服务规律,师生亦员工,在真实职业活动中积累职业经验,实现“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实训基地实行有限责任制,在政策支持和约束下。经济上依法经营、自负盈亏,按技术、资金、劳动等投入合理分配利润,兼顾学院、经营者、生产管理者、资金或技术投入者、生产操作者等各方利益,以驱动各方积极性。教育教学上,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或职员顶岗锻炼,保障并完成实习和实训任务,参加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支持并开展产学研活动,以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作用和功能。   该运行模式特点是,寓职教内容于生产经营形式中。生产经营活动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实习实训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职业教育即学习实践某一职业的经济规律、生产技术规律、科学管理规律。
  此模式运行须以职教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为本,坚持互利互惠、互相服务的原则,正视生产经营、实习实训教学、技术研发,三者在任务、目的和规律上的差异,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生产经营与技术研发的关系。正视各方的利益关系,厘清各方利益与服务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产品生产的高效益。运行目标是职业教育教学、生产经营与服务复合的现代教育型企业。
  2.模拟生产过程运行模式
  运行此模式的实训基地,无产品输出、无经营利润要求,实训和实习等活动按生产或经营过程的组织与要求进行,主要任务是职业技能操作实训、基本技能教学,培养训练某种职业技能或技术人员,也可接受社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
  实训基地运行方式,完全或部分按某特定生产或经营过程组织进行,设置生产操作、指挥调度、材料管理、质量检验和安全检查、设备维护与维修、考核与评价等岗位,各岗位人员,由受训学生以及指导教师轮流充任(即实训岗位),以模拟某生产或经营过程,使受训人员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实现训练目的。实训基地训练运行周期,主要取决于受训者的技能水平、专业种类、层次要求。实训基地运行时间,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实训设备数量、受训者的人数、设备的技术性能等,而不受产品市场因素的影响。
  为实现模拟生产或经营过程的运行,需按某特定生产或经营过程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括:①设备或设施的运行、维护检修管理;②原材料等易耗品的管理;③水电气管理;④实训基地人员的考核与聘用;⑤受训学生按生产或经营岗位的组织分配、考核评价等;⑥实训实习成本核算与质量评估;⑦实训实习教材开发与管理;⑧技术档案资料的管理;⑨安全与环境管理;⑩实习实训调度与安排。
  该模式特点是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模拟生产或经营过程的运行。运行过程即实训实习的过程。在运行中实习实训,在实习实训中运行。运行的关键是①按生产或经营过程,组织实训实习;②按生产或经营岗位,分配受训学生;③按生产或经营要求,考核评价受训学生;④实训实习,实行成本核算与质量评估。
  3.教学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以教学为中心,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服务于实验教学、基本技能演示与训练、教学设计与研究等,按照教学班级接受和组织学生,根据一般教学进程和课表时间运行,不再赘述。
  
  (三)几点讨论意见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关键在生产性。生产性不仅体现在真实职业环境硬件上,更多地体现在生产性运行软件上。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可以是实际生产或经营运行,也可以模拟生产或经营运行。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即便是同一学校,也不必都是一种运行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在“生产性运行”上创新、发展。
  2.正确处理教育教学、生产经营以及科研开发的关系。无疑,教育教学任务是培养人才,须遵循教育规律,最大限度地追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生产的任务是制造产品,须遵循经济规律,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科研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须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应该看到,教学组织基本按学科进行,生产工艺是多学科的凝聚;知识培养要求宽、厚,技能训练要求专一、熟练;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过程;产品生产是固定和重复的制造过程;生产活动无寒暑假,而教学活动有寒暑假期,生产与教学存在矛盾。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既是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出发点,又是其终极目的。既是职教目标,又是生产经营的需要,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也是最佳结合点。运行良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运行,须遵循经济规律;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须遵循教育规律。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运行,是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高度结合,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3.与社会广泛联系,如职业技能受训者、企业技术合作者、职业资格与技能鉴定主管部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等,厘清并满足各种服务需求,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密切与各方关系,积极开拓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职业资格与技能鉴定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社会培训;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基地;与制造商合作建立特许服务中心。
  合作坚持三原则。①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利原则。②寻求共同点和最佳结合点。统一目标、内容明确、责权分明,各方受益的协调原则。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技能锻炼与职业道德培养并重的教育原则。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形式与制度建设
  
  实训基地运行模式,需要以制度的形式相对固定。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也要求制度作保障,需要制度管理,更需要科学管理。即从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首先应从生产运行制度、设备维护与材料供应、生产及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核心是精、准、细、严,追求目标最佳,信息准确,决策无误,执行细化,严格控制偏差。精细化管理以规范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以更高效率、更好效益、更强竞争力为目标,以满足被服务者需求。
  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形式,主要有集中管理、条块管理和分散管理等三种形式。集中管理形式,各类各专业实训基地由学院集中管理,同一调配使用。条块管理形式,学院领导下的系使用和管理。分散管理形式,学院领导下,由专业或课程教研室使用管理。集中管理形式,有利于校内外资源共享、调配和管理,有利于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的建设。
  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建设,宜参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围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重点建立健全校内教师轮流顶岗锻炼与考核制度、高级管理人员职责、选聘、考核制度。设备或设施的运行、维护检修管理制度,原材料供应等易耗品管理制度,实训实习成本核算制度,受训人员(学生)组织管理与考核制度,实训实习质量评价制度,实习实训调度管理制度,安全与环境管理制度,对外开放与服务制度等。

推荐访问:运行 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