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展望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2018最新消息

  摘要: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特征。从全球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高等教育学制框架、质量保证体系、转学分制度和学生主体作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博洛尼亚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改革;图书馆学教育;启示;展望
  
  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以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四国教育部部长联合提出的“在2010年前建设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的所谓“博洛尼亚进程”得到欧洲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截至2007年5月,明确表示愿意参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并签署协议的国家已经达到46个,其范围已超越欧盟、覆盖除白俄罗斯以外的所有欧洲委员会成员国。这一参与国家空前广泛、政策目标高度明确的博洛尼亚进程,必将对欧洲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欧洲社会其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博洛尼亚进程展示出许多规律性的值得普遍关注的要素。对此予以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国际化的一般理论,而且对于推进我国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具有参考价值。
  
  一、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
  博洛尼亚进程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界耳熟能详的一个教育符号,它代表着高等教育领域跨越国界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博洛尼亚进程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从外部环境来说,相对于美国等高等教育超级大国及澳大利亚等新兴大国,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困境和剧烈的国际竞争,为保持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改革;从内部环境来说,欧盟各国纷繁复杂的学位制度、参差不齐的质量标准,极大地影响了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透明度和融通性,限制了欧洲国家间的人员流动,阻碍了统一的欧洲劳动力大市场的建立,为此必须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是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知识社会需要较强的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基础以及相应的劳动技能,这意味着大学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建构中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需要大学建立新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调整新的公共管理策略。
  
  (二)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
  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被视为一系列欧洲会议以及一些旨在2010年前建立欧洲高教区(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的政策决定的产物和延续,以建设和谐、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以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吸引力为努力方向。通过参加国两年一度教育部部长峰会及所公布的一系列宣言和公报,其政策目标得以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化。并被演绎为包括学位系统、学分互换、联合学位、质量保障、人员流动、终身学习、欧洲研究区等在内的具体目标。到目前为止,博洛尼亚进程主要由6次会议制订而成:巴黎―索邦(1998年5月25日),博洛尼亚(1999年6月19日),布拉格(2001年5月19日),柏林(2003年9月18―19日)以及卑尔根(2005年5月19-20日),伦敦(2007年5月17-18日)。
  
  (三)博洛尼亚进程的基本特征
  1 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是伴随着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过程而发生的功能性“外溢”,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2 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民族国家政府间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项合作计划。从性质上而言,博洛尼亚进程既非欧盟策划也非欧洲委员会发起的行动计划,而是欧洲民族国家政府间一项教育合作计划。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教育具有极强的主权性,是主权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欧洲国家间的教育合作只能是政府间行为。即使是在政治经济方面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教育也仅被纳入有限介入的领域。其次,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进行密切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政府间合作的机制及相关法律依据,使得教育的合作成为可能。再次。博洛尼亚进程的工作机制也是遵循着政府间主义模式。总之,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国家教育部部长基于自愿原则签订的相互间教育合作协议,它既非欧盟的行为,也非欧委会的行动。因此,从欧盟或欧洲委员会的立场来看,它是自下而上的民间的政策推动。
  (3)博洛尼亚进程是一个由欧洲国家政府推动、欧洲多个利益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教育计划。
  博洛尼亚进程已由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和工具性层面逐步向社会性层面深入,充分体现了其复杂程度;就博洛尼亚性质而言,它是一个由欧洲多个利益组织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欧洲国家政府间的一项合作计划;从时间、行为主体的角度的分析来看,博洛尼亚进程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既相互联系又不容混淆的两个概念,在研究中必须予以注意;同时,以上分析也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主权范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即使是在经济联系极为密切的欧盟框架内,对教育这一主权性极强的领域的介入属于有限的弱介入。这一认识对于我们处理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颇具指导与启发意义。
  
  二、启示与展望:博洛尼亚进程视角下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全球化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本、服务、技术和信息等跨国流动,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博洛尼亚进程倡导建立“知识的欧洲”,强调在发展欧洲文化取向时,大学扮演中心角色,创建欧洲高等教育时代来推动公民交流与就业。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融入高等教育的国际环境,顺应国际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使国际化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图书馆教育事业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必然选择,是图书馆事业全球化的根本保证,是改变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国际地位的历史要求。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国际化以经济全球化为物质基础,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技术支撑,以世界全球化和一体化为有力背景,以图书馆联盟为组织保障,以国际图联的有效协调为推动力,以社会信息需求为促进。以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为内在动力,做到更新观念,树立图书馆国际化意识;加快改革,为我国图书馆国际化创造条件;明确特色,发挥我国图书馆开展国际服务的优势;设立机构,负责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结合国情,探索图书馆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通用性与灵活性并存的高等教育学制框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通过相互 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相互竞争而融为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和发展趋势,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信息要素,使之与国际接轨。信息要素的国际化必须要有结构要素的国际化作为支撑,特别是教学管理结构。如学分制、考核评价体系、学位制度的国际化等等。博洛尼亚进程强调欧洲一体化,提倡实施统一的学位制度(3―5―8―模式),面对欧洲传统上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学位等复杂情况,同时提出的参考框架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提出学习的期限不是以年为单位,而应以某一阶段学习所学学分的数量为依据。各国的教育当局可以确定一个恰当的体制改革方案,保证政府的权威和高等学校的自治都得到充分的尊重。
  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学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如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利益各方的关系;如何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历教育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并处理好各级各类学科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沟通问题,博洛尼亚进程学制框架及欧盟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欧盟各国努力推动短期高等教育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统筹解决生源、学习动力和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的契合问题,要改变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模式,积极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应以继续教育为主。更新图书馆学教育办学理念,使图书馆学教育拓展社会方向、夯实理论基础、加宽知识层面、加重现代技术含量、保持专业特色和与国际同业接轨。
  
  (三)以外部评价为基础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新课程与学位制度框架的引入,质量保障与评估更显重要。欧盟许多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既强调学校内部的质量评估,要求这些学校不断提高自身质量和严格执行各项标准。而且要求在质量监管上有统一的标准与程序,这就需要设立外部评估与质量监管机构。欧盟一直致力于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的评估。因为从学科层次比从教育机构整体进行质量检测更容易些;质量标准重视以产出而不是投人做标准。
  目前。我国包括图书馆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体系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教学评估仍以政府主导、政府实施、政府审批为主,没有形成有效的民间专业认证和教学评估机构。建立以外部评价为基础的质量保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要构建政府主导、图书馆(学)行业协会(学会)授权实施、高校自我评价控制、社会对从业者能力的反馈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面向全球化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转学学分制度带来更便捷的受教育机会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 credits transferring Sys-tern,简称ECTS)是目前在欧盟成员国高校中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它由欧盟委员会研发和推行,旨在提供一种在高校间测量、比较和转换学习成绩的方法。越来越多的欧盟国家,如德国、芬兰、瑞典等开始采用全国性的学分制度,与欧洲转学学分制度兼容。一些没有全国性学分制度的国家,像法国、希腊等,很多高校也开始使用欧洲转学学分制度。欧洲转学学分制度能涵盖所有正规、非正规形式的高等教育;学分转移的范围不仅包括所有欧盟国家,还包括所有平级的非欧盟国家。它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学分,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使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生选课有更多的自主权。
  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教育优先发展,要建立起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互沟通、持续与间断学习相互结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成果相互折算的弹性学习制度。要逐步建立起学习成果个人信用记录的制度,通过学分银行的形式,实行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成果的累积与转换,逐步确立学历学位体系与能力资格架构并行等值的机制。博洛尼亚进程欧洲转学学分制度的推进,将为我国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4年9月召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与文凭互认研讨会上就强调指出,教育部鼓励开展地区和大学问学历、学位和学分互认的探讨研究和实验活动。
  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可以选在大学城或高教园区进行试验,这里高校比较集中,资源总量(师资、设备、专业、课程、生活设施等)相对丰富,学校之间距离较近,教学管理差别较小,学生对各校的专业特色、师资水平、实验条件等比较了解,园内高校一般同属一省或一市领导,协调机制容易建立。根据我国现阶段图书馆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校内实行较充分的学分制、辅修制、弹性学制、二专业二学位制、专升本等,进一步放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与改选专业的限制,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第二阶段,建立园区教育信息网络、网上选课与学籍管理系统,园区教学资源向园区学生全面开放,全面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含实验、实习、论文等)工作,选择部分优势或特色专业实行主修专业互选、学历学位互认,建立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第三阶段,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系统地构建园区内统一的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并与国际接轨,为学生在园区内外各种形式的学业流动构建良好环境,高教园区逐步从高教合作迈向高教一体化,促进我国一个庞大的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充满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市场早日形成。
  
  (五)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中得到凸现
  博洛尼亚进程在各国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在毕业资格认定中投入(教学内容、学习年限)导向的传统,开始向产出(学习结果、学习量)导向转变;ECTS学分转换系统在进行学分计算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学时间和自学能力,实际隐含着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导向向学生学习导向的转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评估,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同时各种专业认证委员会及各类专业认证机构都有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学生作为专家组成员被吸纳进专业认证机构的专家委员会。以上种种无不体现了大学生在新一轮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根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衡量教学水平、习惯于考核学生的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来说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应该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博洛尼亚进程提倡“大学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并为此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随着我国加入WTO。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性质开始逐步得到认同。教育必须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要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图书馆学教育服务的关键,是各校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包括专业、专业方向、课程、教师、学习年限等一定自由度的选择,体现了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推荐访问:图书馆学 教育改革 展望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