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历史使命是什么_高校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美德。高校武术教育在实践中应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把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使命,纳入体育教育全过程,中华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氤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其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载量和一以贯之的文化命脉,折射出中国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新世纪学校武术要发展,必须紧扣当前学校教育主题,必须牢牢抓住武术最根本的文化意蕴价值,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并始终将武术文化本身具有的民族美德作为发展学校武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将武术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使青少年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教育中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启迪。
  
  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 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人文素质危机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勿庸置疑的共识。加强青少年意志品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人类情感的“沙化”和人类意志的“软化”。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娇生惯养。许多人的心绪变得越来越浮躁和脆弱,甚至心肠变得越来越“冷”“硬”。他们少有同情心、正义感、幻想与浪漫,相反,却越来越“功利”“实际”“理智”和没有诗意。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缺乏耐心、专心和定力,相反,却越来越趋炎附势、朝秦暮楚,越来越虚娇、萎缩,禁不住失败与挫折。这是人类精神的退化。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人的危机”。人类理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理应砥砺自己的生命意志。所以,必须在开放自身智力资源的同时,花费更大的气力开发自身比智力资源更有价值、更为丰富的其他精神资源。
  
  三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及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1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
  武术的精神本质内涵具体体现为“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的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
  (1)“止戈和平”
  “止戈和平”的精神。原先与军事格斗关联的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中国和平主义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止戈为武”的文化精神,使武术的“打”不仅有套路这个由自己“演绎”搏击的文化形态,而且在比武中也有了“点到即止”的评价指标和行为期待。
  (2)“整体为上”
  “整体为上”精神。在武术中表现为对人体运动、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整体之上表现出武术对矛盾众多方面的和谐向往。其中,“人体运动”的和谐要求是武术实现“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础。在人体运动的整体和谐中,武术的运动成了肢体的全面锻炼,是身体运动内外的全面发展。
  (3)“崇德重义”
  “崇德重义”精神。首先表现为武术将习武与道德涵养联系在一起,武术也成了个体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次,道德也是人们对武术行为的评价指标,武术行为中有了社会的道德尺度。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就整体而言,表现为武术对技击范式的不懈的追求,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套路。就个体而言,自强不息体现在个体“拳不离手”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武术境界“艺无止境”的探究之中。
  
  2 武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武术在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武术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它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武术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助于练习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提高竞争意识。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尚勇武,追求制胜。武林志士尚武勇武,而又自强不息,从不向邪恶压迫势力低头,通过自己坚强届的精神顽强生存,这种精神一直都为平民百姓所欣赏。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精神的最高层次时,它就同传统文化的其它精髓融会到一起,反过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
  (1)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美德的塑造
  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艺超人,为反抗金人侵略,精忠报国,其光辉业绩为世人所传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刻苦研习武艺,抵抗倭寇的侵略,使民族精神大振。近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由此,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美德。
  (2)中华武术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人到社会直到整个宇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使人的认识和实践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通过学习武术,无疑培养了穷尽其理的人们的勇于探索和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
  (3)中国武术对中华民族兼容美德的塑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中融会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育等等,表现出博大的兼容精神。它在思想伦理上汲取了儒家“仁义”,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本位的思想,以及道家崇尚自然、佛家主张众生平等、爱人如己、劝人为善和提倡勇猛的思想。它在技击理论和方法上又汲取了中国兵家、医家、道家、佛家、杂技的一些思想和方法。由此而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总之,武术能培养习武者助人为乐、积极进取、主持正义、不怕邪恶的奋斗精神;培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兼容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敢于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追求个人的武德修养、集体的道德规范和爱国爱民族的过程中,中华武术的精神逐渐统一,并得到社会文化及武术各门派的认同,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取代了武术各门派的具体的武德规范,而上升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基本主导意识,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最高层次的武术精神。当它同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时,武术文化便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成为中华武术发展以至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凝聚力。
  
  四 小结
  
  民族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美德。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应充分发挥其传统美德教育的独特作用,感化青少年,振奋他们的精神气质,以消解当今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因此,面对新的历史责任,高校武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育之中,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牛凯,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9)
  [2]蒋玲玲,论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2007,157(1):161-163
  [4]邱丕相,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4

推荐访问:武术 历史使命 高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