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当的“关注”易将学生“关住”] 怎样恰当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摘 要: 对学生盲目的、不当的关注,不但不会让学生受宠若惊,反而会让他们受到束缚,对学生的“关注”最终也演变成了“关住”。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注、关心和重视,本是师德所要求的,但只有适度、适当的关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教师该给学生怎样的关注。
  关键词: 关注 关住 健康 教与学 个性与服从
  
  有这样一个案例:学生王某以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本校高中就读,高一高二时成绩一向稳定,进入高三时,为使王某能进一流的大学,学校领导煞费苦心。要求各科任老师对王某给予特别关注:为她安排了导师,各位教师分别对她的成绩进行包保,班主任包总分,科任教师包各科成绩,上课时重点提问,课外重点辅导,试题由老师面批……几个月下来,王某的成绩非但未继续提高,反而在下滑,并且对老师还有排斥情绪,这让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经过了解,原来老师的关注,使她压力倍增,班级很多原本要好的同学因嫉妒而故意疏远她,一旦考试考不好自己很受伤,觉得辜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她说:“请求老师把我当成平常的学生对待,让我放下包袱轻松学习。”
  这个案例看似个例,实际很具有普遍性,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对学生盲目的、不当的关注,不但不会让学生受宠若惊,反而会让他们受到束缚,对学生的“关注”最终也变成了“关住”,这不能不引起“好心办坏事”老师们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著名教育家林格在其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写道:“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换言之,当学生意识到你给他那种带有教育意图的关注时,教育的作用反而衰减了。
  给予学生应有的关注、关心和重视,本是师德要求的,但只有适度、适当的关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究竟要如何关注,关注学生什么呢?
  一、关注的第一要务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幸福和尊严,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也就“关住”了学生的未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学生的幸福、尊严和社会的和谐。若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则不仅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且是对生本思想的践踏,单纯关注学生的成绩充其量是关注学生的现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才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若仍以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作为不惜代价提高成绩的传统“理论依据”,培养出来的往往就是社会不希望出现的“高分低能儿”。
  《纲要》提出:教育要以坚持能力为重,特别强调“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强调“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教育如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成绩的一时提高,培养出来的不乏“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成绩不等于成才,有成绩的人不等于是人才。
  钱学森生前那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允许孩子说“不”,关注“服从”,也就“关住”了创新之源。
  有些人总喜欢把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没有任何借口”搬来作为学校的校训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强调学生要绝对服从学校,服从老师,服从组织,服从集体,否则,不服从就被视为是品质差、素质低、无教养、无组织无纪律,甚至有被开除的危险。表面看来,服从有利于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容易达到表面的和谐,但服从更多的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磨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主动性和创造新,也就没有了创新。
  日本的书法神童因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多年的苦练,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全无。他的字与王羲之的比较起来,几乎能够达到乱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东西一丝都找不到。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仿制品。
  有人说,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太听话的孩子则就是坏孩子。日本的天才的书法神童就是因太听王羲之的话,对王羲之太服从,最终由天才变成了庸才。
  为何要剥夺学生说“不”的权利?作为教育者,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剥夺学生说“不”的权利?剥夺了学生说“不”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孩子的个性,就是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创造的人是没有出路的。不让学生说“不”,搞话语霸权,实际上是“文人相轻”思想在作祟,是为了维护教育者所谓的“权威”。
  三、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做到“目中无师”。过分关注老师的“教”,也就“关住”了中国素质教育的大门。
  关注学生的“学”就要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求教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师应用多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而不能仅用“成绩”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将大多数人判为失败。适合学生的教师就是好教师,适合学生的课就是好课。
  关注学生的“学”就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按规律办事,教师做到无为不妄为,学生做到有为必须为,教师无为学生方有为。教师要吝惜自己的“教”,教师不可过分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要尊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凡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就不要教;凡部分学生不会,但通过“兵教兵”的生生互教方式可以学会的,教师就不要教;凡教师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教师干脆不教;凡学生都不会的,教师教了学生可以会的,教师才需要教。教学中,教师要惜字如金,不多说一句话,不多做一件事。教师要大度,不卖弄学问,要放下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不要处处表现比孩子强,要善于装“傻”,不越俎代庖,不和学生“争宠”。教育家林格认为:“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新课程呼唤会偷懒的教师,因为有时“忙碌的人是可耻的”。

推荐访问:不恰当 关注 关住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