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绝唱 西方神话】绝唱

  摘要: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二者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细读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经典之时,即可欣赏其中的绝唱与神话。
  关键词: 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 绝唱 神话
  
  每个民族都有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理解,但纯洁美好、坚贞不渝的感情是每个民族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每个民族都有其纯洁爱情的典范。我们汉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宋朝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选择的就是这样一个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共同的主题。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是讲年轻男女相恋不能结合,自杀而亡,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它们原本流传于民间,后经文人之手再创造,跳出了民间文学的范畴,进入纯文学领域而名垂青史。本文将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重置于其诞生的文化土壤中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对中、西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追踪溯源,以对照分析文本中的悲剧人物受其影响在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动的不同。一直以来人们都把中国的梁祝故事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都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在爱情故事里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一、共同之处
  
  (1)对爱情自由的追求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蒋前,1998:49)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他们是不可能结合的,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然而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因此受阻。相反,面对罗密欧被放逐,父母的反对逼迫和乳媪的态度转变,朱丽叶先是痛骂乳媪,然后喝“毒药”拒婚(朱生豪,1981:78),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并通过朱丽叶窗下的互诉衷肠、劳伦斯神父寺院里的秘密婚礼、朱丽叶喝毒药装死和双方一起殉情等种种途径排除这些障碍,以实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经过草桥结拜、书馆谈心、十八相送、楼台会,双方的爱情已经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但当爱情遭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慕的爱情。通过比照,两部作品为爱情而进行,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的情节,可以说如出一辙,并以此形成了二者的第一个相同点。
  (2)生命永恒的绝唱
  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相同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这两部中西著名悲剧的第二个相同点。罗密欧的死虽然出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是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便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是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它们所歌颂的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境界。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坚决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两人双双殉情,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接着追随而去。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专制、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抗争,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惊心动魄的绝唱,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二、差异
  
  (1)悲剧产生的方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在他第一时间(1590~1600)的一部著名的爱情悲剧。题材源于意大利古老的民间传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头一天舞会上相爱,当天晚上表白,第二天结婚,第四天双双殉情,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到结婚再到永诀,共历时4天,彼此的好感可以在四目相对的瞬间产生,但真正成熟的爱情在短短四天内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此虚幻模糊的一见钟情怎能建立起牢固扎实的基础?剧情反映了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情相悦,但因生活在这个有世仇的贵族家庭而不能结合,终于酿成先后自杀的悲剧发生。事后,两个贵族家庭大梦初醒,握手言和。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的,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恰恰是把一段并不美好的爱情用尽各种手段加以粉饰和装修,使得它变得凄美而悲壮。
  但梁祝就不一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起学习生活了3年,3年的形影不离足以使得他们之间产生足够的了解,尤其使得祝英台对这位梁兄进行长时间的观察,3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又能使得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情产生得合情合理又牢固扎实,如果真能长相厮守到白头偕老,肯定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知心爱人,可惜父母之命与门第的悬殊造成了这段美好爱情的灭亡,这才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们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悲剧。
  (2)自由爱情的杀手
  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思的不同上。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则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的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盛大华丽的宴会上的一见钟情引起两人的相爱和秘密结婚,是意外导致劳伦斯的信没有送到罗密欧手中,让罗密欧误认为朱丽叶已死,自己也在朱丽叶坟前服药身亡并导致朱丽叶随后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如罗密欧一上场,就对他的仆人用了一连串的命令语言,甚至夹有恐吓。“把那锄头和铁钳给我。”“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
  而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自由爱情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活的:梁祝的自由爱情和当时整个社会制度格格不入,祝家牢固的封建家长专制和封建婚姻思想,马家财大气粗,甚至是祝英台和梁山伯的言行也可以说是始终在肯定着传统的以媒妁之言和父母包办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比如祝英台女扮男装进学堂,对同是寒窗苦读的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是她却一直羞于直接表白。正是封建礼教中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使得青年男女们的爱情表达方式特别委婉,要么眉目传情,要么语言暗示,要么自己苦苦地忍受单相思之苦。一旦双方明了彼此的心意,往往要用私奔的方式来成全自己的爱情。祝英台一定要回家等梁山伯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只能回家患相思。两个人的自由爱情在人间没有结果,最终也只能通过以死“化蝶”的浪漫色彩来作收尾。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已经成为一对代表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小人物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的社会集体之间的较量,并且以小人物的失败而形成结局,是一种社会悲剧。(智量,1985:25-28)
  (3)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
  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得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印痕。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很多地方都折射了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影子和那时作者的情感和心态。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其实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他们的爱情纯真自然,毫不顾及结果:为了爱情,罗密欧“见异思迁”放弃了罗瑟琳,朱丽叶“移情别恋”放弃了帕里斯。而莎翁的爱情观还让爱的光芒化解了罗朱两家的世仇,让莎翁这部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青春乐观的气息。
  《梁山伯与祝英台》发生在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东方人的矜持和保守让人感觉到了与西方爱情奔放的不同。梁祝都出身地主阶级,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两人的爱情最扣人心弦的就在于它激烈而有节制,愤怒而不粗暴,失败但却有成功的希望。祝英台爱上梁山伯后虽“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却不敢“把生米做成熟饭”;十八相送中祝英台的感情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而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作品也屈就于民众的封建思维,更显得作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真实。作品除了“化蝶”这一高潮,其它情节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都始终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舒心,符合中国民众“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法常规”。
  
  三、结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非常感人的爱情悲剧。它们流芳百世的真正价值除了爱情悲剧的共性,还有其独特民族文学色彩的个性与特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人们都有着同样的“爱”的诠释。就像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广大读者奉为西方的《梁祝》,所以说,这两部爱情悲剧有着它们同样的内涵。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蒋前.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镇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3]智量.外国文学名家论名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5年版.
  [4]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推荐访问:绝唱 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