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在诗外”】工夫在诗外全文

  摘 要:目前大多数中学生缺少课外阅读实践,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知识面窄,审美情趣不高,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可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课内延伸。以课本为立足点,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向课外延伸。二、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各种类型的优秀文章。最终提高学生品位,陶冶情操。
  关键词:课外阅读 延伸 品位 提升
  
  一、前言
  
  宋代诗人陆游曾以毕生学诗体会训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工夫”是陆游近万首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陆游的经验对我们现代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富有启发意义的,那就是,必须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但是,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然而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二、认清现状及意义
  
  现状一:初中学生课业较重,课余时间常被挤占,再加上升学竞争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缺乏课外阅读的积极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现状二:课外阅读的目的和读物种类的选择也存在问题,大多数初中学生读课外书只为消遣,为调剂精神或打发一些课余时光,选择的读物多数是消遣性的报纸和武侠言情作品。
  现状三:大多数家长和语文老师并不反对课外阅读,有,很好,没有,也没办法,在他们眼中,课外阅读可有可无。一旦学习成绩滑坡,往往迁怒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看“闲书”,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
  出现以上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中学生及家长、教师没有深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可以巩固课内阅读的成果。任何一篇课文的理解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历练,才可能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课外阅读是培养阅读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二)课外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改善单一知识结构,提高人文修养。好的课外书籍也是人类文化科学成果的结晶和载体,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阶梯。经常阅读,养成习惯,为德育教育创设良好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不断地提升自我。
  (三)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领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创造力的初步培养。因此,“诗外工夫”格外重要。
  
  三、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但有方法,仅凭课本的百十篇范文,仅凭教师的讲解来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让语文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引领学生从课本延伸出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诗文,不断摸索积累大量的语言规范,培养自己的语感,形成丰厚全面的语文素养。
  阅读延伸有课内延伸与课外延伸两类:
  (一)课内延伸。指以课文为基点,以点带面,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联的古诗、美文,指导学生阅读。此法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展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由课文引文延伸。即拓展阅读课文中引用或提及的美文、古诗。例如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一文,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来吟诵春夏秋冬大自然的美景来表明小时候的阅读对其一生的重要影响,学生既学到一些美丽的诗作,同时也领悟了作者将古诗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的高超技艺。此时我抓住时机,及时启发学生积累收集的古诗文中吟诵四季的诗句,并组织学生比赛,学生趣味盎然,效果颇丰,并鼓励学生将所学“为我所用”。
  2.由课文题材内容延伸。许多古代诗歌、现代散文与课文内容,在内容、题材上往往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利用此种联系延伸出去,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教学《济南的冬天》,可以对比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学完《背影》,可以推荐孟郊的《游子吟》。这种延伸阅读,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对其艺术手法的共同之处及蕴含其中的意味有更深切的感悟。
  3.课文创作手法延伸。古今中外,许多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学习《枣核》的托物言志手法,可以欣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学习《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电影式的表白来推荐茅盾的《子夜》,《春蚕》;学了《故乡》的对比手法,要求学生搜集指出自己所阅读过的运用对比手法的作品,在延伸阅读中,学生常常发出惊奇的感叹,收到“顿悟”的奇效。
  (二)课外延伸。依照思想健康、篇辐短小、语言精美的标准进行的课外延伸阅读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课外阅读有以下几种方式:
  1.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很大的杂志:如《少年文艺》、《青年文摘》、《读者》、《散文海外版》等,让学生自己订阅。
  2.欣赏一个作家。推荐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如曹雪芹、施耐庵、鲁迅、老舍、茅盾、钱钟书、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等,和大师对话,提高精神境界,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加深对作家的感情。
  3.激励奋进类的佳作。有时候一些同学不珍惜时间,浪费生命,把朱自清的《匆匆》、丰子恺的《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给他们听,从他们沉思、惭愧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不必再喋喋不休地正面说教,教育感化已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密切关注中悄然完成。
  
  四、启迪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来看,以下几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间隙或休息日来阅读。坚持就是胜利。

推荐访问: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