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 [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分别从生活情境的创设、矛盾情境的创设、情感情境的创设、障碍情境的创设、表演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境创设
  
  前言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淮》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引入情境这一程序极为关键。
  
  1. 依托文本,创设生活情境
  
  刘国正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使得文本内容与学生体验相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例1: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篷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自己的童年趣事说起,再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例2:《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字是什么意思?联系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洗温泉叫做“洗汤”或“泡汤”的这一实际进行引导,学生立即记住了“汤”就是“热水”之意。
  
  2. 结合文意,创设矛盾情境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教学中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可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受到人格的熏陶。如教学《最后一课》的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在矛盾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听了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3. 运用媒体,创设情感情境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亢奋的学习状态中,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1)图片展示
  教师可用简笔画把一篇课文的主题画面或关键环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黑板上,像舞台布景一样,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教学《背影》时,用一两幅简笔画把父亲“攀”、“缩”、“倾”的动作表现出来,会使学生眼睛发“亮”,加深印象,终身难忘。
  (2)实物演示
  如讲《小桔灯》一文时,可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朦胧的桔红的光照不了多远,但它却鼓舞了作家的一生。一盏小桔灯如何鼓舞了人的一生?”在小桔灯微弱的灯光吸引下,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教师加以辅导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自然迎刃而解。
  (3)视频播放
  如《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生命力的美,在学生阅读之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陕北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以及腰鼓文化的资料,课堂上可播放有关《安塞腰鼓》的录相,学生一下子进入了腰鼓舞动的雄壮场面的情境中:空旷的黄色的背景,雄健的后生,激越的鼓声。再引导学生由视觉到听觉,由鼓到人再到生命,产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课文、感悟生命。
  
  4. 挖掘文本,创设障碍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很容易或很难解决,都会使学生学习动机丧失,迷失教学的首要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如魏书生在教《核舟记》时,这样问学生:“核舟有多大呀?”学生一时说不出,便急忙看书,上面这样写道:“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魏老师就请学生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模型。学生叠出了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小船。他接着又说:“请同学们在上面画5个人、8扇窗……”学生当然画不了。不过没关系,魏老师并非真的要为难学生,只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用笔画都难,何况用刀刻。学生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而折服,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融进文章的情境之中。这样看似简单的情境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这种特殊的体验当中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了情感认同。
  
  5. 拓展文本,创设表演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的情节描写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尝试表演。如讲析《范进中举》中一句∶“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让几个学生模拟胡屠户的神态动作,经过讲台走出门去,然后让同学们评判谁表演得最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理解了“横披”、“腆着”的表达作用。
  
  小结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推荐访问:刍议 创设 情境 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