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分析与思考_广西医科大学全日制博士外科学

  摘 要:本文在对1978―2006年以来我校硕士研究生招收数量、性别、年龄、生源地、本科毕业学校、学科分布等因子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呈现的特点,由此提出改进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生源情况 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硕士研究生是为了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管理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招生规模已经从1978年的10696人增加到了2006年的341829人,增长了31.96倍。特别是2000年以来,研究生教育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背后,研究生招生质量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1978―2006年以来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各类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定量统计分析,探讨我校研究生生源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改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措施,以确保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一、招生人数情况分析
  
  1.录取人数
  从1978年至2006年,除了1979年没有招生外,我校录取硕士研究生共计2878名。其中按国家下达的复试分数线上录取了2282名,占录取总数的79.29%;免试推荐入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157名,占5.46%;单考生67名,占2.33%;享受国家少数民族照顾分数线的录取考生(含破格录取)354名,占12.30%;外国留学生51名,占1.77%。1978―2006年各年度的招生人数见图1。
  
  2.年龄与性别构成
  除1978年和1980年硕士研究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1和35岁外,其余年份均处于25-28岁之间(见图2),标准差为±3,近四年的录取考生平均年龄有降低的趋势。在2003年以前,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均以男性占多数,且在绝大多数年份占到60%以上。2003年、2004年女性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分别达到50.51%和51.57%。2005年、2006年则继续由男性学生保持微弱多数,分别占52.58%和51.15%。
  
  3.少数民族学生录取情况
  我校从1992年开始按照国家划定的少数民族分数线录取第一志愿的少数民族考生(含破格录取),27年来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比例范围在6.67%至23.85%之间,平均比例为12.3%。
  4.考生来源
  1996年以前录取的考生中,70%以上均为广西生源,且60%以上为本校的毕业生,这些比例在以后的年份中逐渐下降,2003年约占50%左右,但是,近三年的录取考生中外省生源明显增多,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已分别达到62.89%、61.37%和70.90%。
  除1983年和1993年应届生所占比例比较高,分别为36.36%和43.48%(当年的总招生人数分别为11人和23人)外,其余年份均在35%以下。具体的情况为:其中5年没有应届生,5年应届生比例不足10%,3年比例为10至20%,5年为20至30%,近3年应届生所占的比例均接近35%。
  我校调剂生的录取情况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1995至2002年仅有少量的调剂生被录取,其中1998年录取了13名调剂生,其余年份约为1~5名。但从2003年开始情况有了急剧的变化,当年第一志愿合格生源严重不足,录取的非第一志愿调剂生达125名,占录取总数的42.23%。2004年~2006年三年里的调剂生的比例分别占录取总数的38.79%、43.97%和45.74%。
  5.学科录取及学位类型分布情况
  1985年以前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录取人数基本接近。自1985年以后,临床学科的录取人数逐渐增多。27年中临床学科的人数占录取总人数的73.97%,仅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和外科学的人数就分别占录取总人数的21.89%和13.11%,基础医学占11.97%,口腔医学占3.09%,预防医学占6.01%,药学占4.97%。
  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较大规模地启动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年有50名硕士研究生按专业学位培养,涵盖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两个学科,占录取总人数的16.95%。2004至2006年分别有97名、171名和199名硕士研究生按专业学位进行培养,分别占录取总人数的24.19%、32.63%和35.60%。
  
  三、分析与讨论
  
  1.招生规模及阶段划分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较大的变化,大批本科毕业生踏上了考研之路,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也逐步扩大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硕士研究生普遍扩招的情况下,我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日俱增。招生规模的扩大反映了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应考虑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研究生的扩招可能会带来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研究基础、培养条件落后于规模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会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1]就目前我校导师队伍、实验条件和临床培养基地等条件而言,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已接近极限,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可能会危及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我校27年来各年度招生数量的变化(见图1)及性别、年龄比例等基本情况,可以将我校研究生招生及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恢复阶段(1978~1984年)、发展阶段(1985~1999年)、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6年)。(见表1)
  
  2.性别、年龄分析
  目前高校女性研究生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文科专业。除个别年份外,我校研究生的比例在2002年以前均以男性为主,有的年份甚至达到90%以上。近四年来,男女学生比例比较接近,2003和2004年女性所占的比例略超过男性。从恢复期、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可以看到男性研究生和女性研究生比率(三个阶段分别为5.33、2.19和1.12)呈现出进行性下降的趋势。这个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一致。可能是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2]。结合年龄的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女性研究生人数的激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与就业歧视有关[2]。高校扩招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剧,使更多的女性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加入考研行列,以期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而便于谋求更好的职业。
  除在恢复期录取的考生平均年龄为28岁外,在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均在26~27岁之间,近三年录取考生的年龄有明显的降低的趋势。应届生的比例有所增加,接近录取总人数的35%。学生的年龄趋于低龄化,一方面对于学习和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好处。刚刚从学校毕业或者说毕业不久的学生,理论基础保留得比较好且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另一方面,临床工作经历的缺乏对于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来说是不利的。此外,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和考研上线率,可能会对本科生第五年的实习环节放松管理,使学生未能完成正常的实习任务,不仅严重影响本科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生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临床医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中有一小部分是毕业后没有就业而专职考研的,这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何影响尚待观察。
  3.少数民族生源分析
  广西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1%。我校是省属地方性普通高等医科院校,肩负着为广西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任,每年都有较多的第一志愿考生因达到国家划定的少数民族照顾分数线而进入复试被录取。自1997年以来,此类学生的比率从14.93%增加至23.85%,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对少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支持,但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东、中部地区相比,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仅仅达到了比国家C类地区分数线还低得多的少数民族照顾分数线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无论对导师还是学生都是较大的挑战。
  4.区内外生源分析
  2002年以前我校录取的区内考生人数占65%以上,其中有四年(除个别年份外)达到了90%以上,甚至有两年录取的均为本区考生。自2002年以后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区内第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的情况日益凸显,不得不靠大量调剂非第一志愿生源来满足招生计划,这些调剂生大多为外省生源。2006年录取567名学生中,调剂生已经达到了258人,占录取总数的45.75%。自1978年以来共录取了1240名本校毕业的考生,占录取总人数的41.77%,尚不足一半;而2006年录取的外校毕业考生则超过了70%。这种情况对位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利大于弊。它改变了过去学生来源单一的情况,不同地域的学生相互学习,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冲击产生新的火花,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对我校本科教育的反思。在历年的录取考生中减去本校毕业的往届生后,应届毕业生所占比例比较低,说明我校学生的考研录取率较低。二是第一志愿合格生源的不足反映出我校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尚待提高。
  5.学科录取人数状况分析
  临床专业一直受到医学类考生的推崇,在最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报考人数最多的前十个热门专业中,外科学和内科学位居其中。1978年以来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中,临床专业占总人数的73.97%。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临床医学所辖的二级学科较多(18个),另一方面也是基础学科的就业面比较窄所造成的。虽然在1984年以前,临床专业与基础专业的招生人数比较接近,但随着临床专业学位点的增加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临床专业的录取人数明显增多。
  6.学位类型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对高级临床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我校作为第二批试点单位进行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最初仅在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中进行,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我校从2003年开始将部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按专业学位培养。2004到2006年硕士研究生中按专业学位进行培养的人数分别占录取总人数的24.19%、32.63%和35.6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培养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缓解了招生规模的扩大与学校实验室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
  
  四、建议
  
  就目前我校导师队伍、实验条件和临床培养基地等各方面状况而言,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接近极限。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稳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教学及培养质量上来。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办学质量,吸引优秀生源。
  我校近年来招生中第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尚待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是建立在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上的。在我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应该着力提高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我校的影响力,吸引较高水平的考生以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以便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硕士研究生。
  2.化解量与质的矛盾,保证培养质量。
  研究生扩招,教育规模扩大,因此应该在保证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同时,由于社会对临床学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渐增,临床学科专业学生比例日渐提高,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校应继续加强临床培养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加先进和充足的临床技能培训条件,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使其满足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3.采取有效手段,扩大专业学位的办学规模。
  在医疗环境改变、法律法规健全的情况下,专业学位的规模需要扩大。应鼓励具备医师资格的在职人员报考,对尚无执业医师资格的合格考生除攻读科学学位外,可以鼓励其保留学籍1~2年,先到临床第一线积累临床经验,获取执业医师资格后再入学;也可以参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学生的培养模式,还可以按照新参加工作的住院医生的培训方法进行培养,进而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4.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和培养质量。
  作为广西地区的高等医科院校,培养广西少数民族高端医学人才是我校的职责。我校每年都有一批因国家少数民族照顾而被录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相对于其他考生来说比较低,但是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标准是统一的,这种状况对导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可以考虑通过扩展办学途径的方式,比如办少数民族研究生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加入到高层次的学习中,从而不必考虑更多对于他们来说过高的要求。也可以对此类学生延长培养时间,以期达到培养目标。
  
  结语
  
  提高培养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质量各环节中生源质量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要提高生源质量,就必须吸引更多的高水平考生,特别是来自重点院校的考生。虽然外界对于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在没有出台更加合理的选拔办法之前,仍须按照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我们应该注重自身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及校际交流,唯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把好第一道关。
  
  参考文献:
  [1]张礼军,余惠琼.浅析研究生招生规模对培养质量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5).
  [2]李近瑶,钱旅扬,陈勇.南京医科大学1978~2004年研究生生源情况分析与思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推荐访问:广西 生源 全日制 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