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撑一支长篙解析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美术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将美术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加以拓展,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际进行良好的结合,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根据自己参加新课改以来的一些教学实践,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设置悬念,让疑问领航,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认识。给学生们以火种,让学生点燃探究创新、合作学习的火炬。多种学科间的知识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建立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创新 合作学习 学科纵联 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美术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将美术课堂内容的多样性加以拓展,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际进行良好的结合,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而新教材的内容又是以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为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知识点。特别是初中学生,稚气未脱、活泼好动、热情开朗、敢想敢做,新课改使得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美术课堂真正地成为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参加新课改以来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对美术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空间知觉能力还没有得到完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直观性、形象性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美感。在《面具设计制作》一课中,我设计了用中学生感到新奇而又喜闻乐见的头插彩色羽毛的“印地安人”和动漫人物“火影忍者”这两形象导入新课,一改平时稳重的角色定式,亲自头戴面具,让自己更像活泼风趣的引路人。具体做法是:师:“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闭上了么?”教师创设悬念,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时教师头戴“印地安人”的面具。“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看看我是谁?”学生们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大声回答说:“酋长!”“印地安人!”师:“老师怎么成了印地安人了?”学生迅速、自发地观察思考。接着教师又换上动漫造型的面具:“请同学们再看看,现在我是谁啊?”生:“火影忍者!”师:“老师为什么又变成火影忍者了?”生:“因为你戴了他的面具。”师:“哦,原来是面具造型啊!同学们说好不好玩?这些造型有意思么?”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个面具,并戴上它表演节目好不好啊?”生兴致勃勃地齐说:“好!”师:“我们将评出‘最佳设计、制作小组’和‘最佳表演奖’并颁发奖品。”听到这些话,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看到讲台上教师精心制作的面具,个个跃跃欲试,气氛热烈而高涨。这个简短而有趣的导入,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设置悬念,让疑问领航,从而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认识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而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因此教师应适时设置问题悬念情景,紧扣学生心弦。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格尔尼卡》作品的欣赏中,学生需经过课前的资料搜集及课堂上的自主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画家、作品风格、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方面将画面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交流问题,活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如:作品中的“牛”代表什么?“马的嘶鸣”象征了什么?“手持油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等等;另一方面从艺术语言、构图特征等入手提出问题,理解美术作品,掌握美术欣赏的思维方法,提高审美素养,问题的设计如:为什么毕加索用的是黑白处理方法而没有用彩色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构图上为什么不用古典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使学生很快在紧张而又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欣赏了作品、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审美素养。
  
  三、多种学科间的知识结合,开阔学生视野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美术课中可以结合音乐、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建立三维课程结构。并且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的《艺术表现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欣赏.评述)一课时,在讲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的艺术形式及运用的艺术语言时,我让学生们在结合图片的同时翻开同一册的语文课本,语文课本上正好有两篇相对应的课文。我让学生们朗读描写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段落,这样学生从直观、客观,具象、抽象两方面进行理解认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文学和美术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美来感染我们的,所不同的是,文学通过“词”、“句”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而美术是通过色彩、线条、造型等艺术语言来表现的。这种以美术为主体,多学科间纵向联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美术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做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建议,评比过程我主要采用三种评价方式,一是让学生分组进行自评,二是让学生之间的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主要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相互的评价中有所收获。当学生评价一张作业时,往往只会单纯地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这时,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谈谈,如果让他去完善这幅作品,他会怎么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评价,引发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美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具有某些长处并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空间的学生都应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到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就成为必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理念的课堂教育模式所反馈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潜力,及时以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扬长避短,肯定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摒弃了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产生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不但不会削弱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良好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整合了社会生活情境和审美意识、人文意识、技术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习的愉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推荐访问:一支 青草 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