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摘要: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在20世纪90年代,曾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当时主要搞清楚“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今老话新提,深化认识,目的是要摘清楚“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论证了邓小平适应和平发展时代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拓展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是提纲挈领、贯穿始终、言简意赅的基本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根本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实现时代转折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关键词:“三个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1—0033—05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述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进而提升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的中心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纲挈领、贯穿始终、言简意赅的基本原则。
  
  一、“三个有利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反复强调,必须尽快把工作的重点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毛泽东也曾正确地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并未能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一方面是由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尚未取得政权或巩固政权。实现从领导革命向领导建设的历史地位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采取激烈的对抗与冲突。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形式决定胜负。客观上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只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为目标。还未能将发展生产力提上主要议事日程。
  20世纪中叶。世界主题发生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共处和斗争,从军事转到经济,从战场转到市场。在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首要的关键因索、经济优先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情况下,两种制度围绕着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互比优越性和吸引力。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实现党的历史方位从长期领导革命斗争向领导经济社会建设转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需要经过长期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注重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1978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1979年3月,邓小平就开始明确提出了“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0年4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1992年关于“三个有利于”的论述,更加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发展生产力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力水平,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标志和目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离开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谈论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的这个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又扩大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把它与社会主义的综合发展联系起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坚定不移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又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三个有利于”基本原则,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当代世界以综合国力较量为特征的国际竞争的要求。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济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首要的、关键的因素。各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归根结底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改善和提高。“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各国都在通过加速发展经济,奔向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不但关系各国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三个有利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根本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邓小平多次提到:“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们的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建国三十六年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但做得不够理想。”“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从一九五七年起。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经历‘文化大革命’

推荐访问: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利于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