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


  作者简介:徐松,男,1982年12月生,山东宁阳人,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讲师。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八年,在全国执政六十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如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样,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这里所说的改革创新,决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也决不是要改掉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地位,改掉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这些根本的方面,不仅不能改变,而且必须结合新的实际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实践中长期坚持。
  一、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的八十多年的历史也是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历史。八十多年来,党的产生、成长、发展壮大和全部实践,无不鲜明地反映着时代特征,无不与共产党人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紧密相联。八十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科学认识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是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个历史阶段中,虽然经历了曲折坎坷,但从未停止过对时代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阶段特点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逐步趋于科学,为党在这三个历史阶段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必要前提。与此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与时俱进,使党成为举世公认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一种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它首先表现为科学地认识时代的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和规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科学地认识时代的特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时代特点和规律,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扩展视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的与时俱进。
  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还要求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这是使党的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具体体现和主要途径。要使党的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并不是说只要把握了时代的特征就够了。这里有一个时代及其特征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领导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只懂得时代及其特征的“普遍”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其“特殊”。就是说,必须把时代及其特征的“普遍”运用于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搞好自身建设。
  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结合党在某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出本阶段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是时代特征的具体化和实际运用。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党的基本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执政能力。只有这样,党的全部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就是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根据人类社会一切文化形态在发展中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其新质对旧质不断超越的客观规律,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文化扬弃论,这里,毛泽东主张的就是以继承、批判和创新三者相统一的方式,实现旧文艺向新文艺的本质的转化,即“推陈出新”。这一理论对我们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新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同样包含有这种精神,即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党的建设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中国现实需要出发,批判地继承中外政党建设的经验成果,创造性地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所谓继承,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所谓创新,就是把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扬弃”,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继承与创新的这种质的规定性,提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联系。只批判不断承,就叫虚无主义;只继承不批判,就叫保守主义。这两种偏向,都要不得。实现党建经验的扬弃,直接目的便是开创党建新局面。有了批判地继承,创新才有基础;有了创新,批判地继承才有现实的价值。毛泽东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实现古今中外的“有机地结合”,不是机械地拼合。为的是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就是要实现党的建设发展的本质的飞跃、升华,即全面的扬弃。创造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源泉,是执政能力的根本和保障。党的创造力建设理应贯穿党的建设的始终。
  以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一方面是指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批判能力,勇于和善于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党的建设是一门科学,科学就需要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党的创造力建设理应贯穿这种精神,这本身也是一种思想解放。毋庸讳言,党的建设历来是一个充满强烈政治气息的十分严肃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多年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往往是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强调一致而难于创造,因此,难免有些僵化半僵化的东西。对于党内长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如果缺乏清醒的自我批判能力,党就不可能直面现实、锐意改革,就不可能在“扬弃”的过程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的建设也就不可能做到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以敢于继承与扬弃、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也指党要有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宽广胸怀。中国目前的政党政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党只有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勇于和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党情的实际出发,做到这两个方面,才可能真正增强党自身的创造力。我们既不能片面强调自身的特殊性而否定许多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一般性,给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简单贴上姓“社”姓“资”的标签,画地为牢;也不能片面强调政治文明的一般性,照搬照抄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具体做法,画虎类犬。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及政治体制改革时讲得好:“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从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我们在吸收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上,相对来说思想障碍要少一些,但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上,则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的束缚。只要我们党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就会开创党的建设更为辉煌的局面。

推荐访问:党的建设 创新精神 内涵 深刻领会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