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参与式国家理论依据解析


  摘 要: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了参与式国家的政府模式,彼得斯认为参与式国家理论的依据有参与管理、基层官员、对话式民主和公有社会。通过对这四种理论依据的解析,可以更好的了解参与式国家理论的内涵,了解这些理论依据和理论本身之间的互动联系,并进一步理解基于这种理论政府该如何构建。
  关键词:彼得斯;参与式国家;理论依据
  彼得斯在1996年出版的《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了参与式国家的理论。参与式国家的理论与政府治理的其他许多理论一样,是来自于私人部门的经验。参与式国家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传统官僚制这种层级节制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形态限制了员工对其从事工作的参与。而大量的有能力、有才华的低级员工不能很好地发挥才能。私人部门的低级员工直接与顾客接触,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但是他们的这种才能却被埋没。对照政府部门,就是把决策范围之外的政府组织的成员更进一步来说,包括更为广泛的公众群体。[1]市场式政府理论和解制型政府理论主要都是注重类似于私人部门的高级经理一样的公共组织较高的管理阶层,而参与式国家则更注重低层员工即政府下层的工作人员。由于公共组织和私人部门的不同,这种寻求广泛参与的对象从政府部门的底层员工扩展到公民参与最后也涉及了协商治理的指向。关于参与式国家的理论依据,已经超越了管理,从民主理论到国家社会关系都有支持参与式国家的理论。
  一、理论依据之一:参与管理
  参与式国家的第一个理论依据是参与管理,参与管理仍然属于管理的范围内,也是从私人部门得到的经验,彼得斯总结了参与管理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指员工对与其有关的工作,生活以及某些层级节制方面的组织决策的介入。从霍桑实验开始,这种员工介入的模式已经成为公司部门的重要关注点。霍桑实验之后,梅奥创立了企业员工是“社会人”的学术观点,打破了从亚当·斯密开始都把人看做是“经济人”的观点。梅奥认为不能把人看成孤立的存在,人需要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受到集体的规则、情感的影响。人们追求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还追求归属于群体,人们需要群体之间的友情、尊重、归属感等等。当时大多数的管理学家都认为,组织是理性的,个人应该改造自己来适应组织。但是,在阿吉里斯看来这是违背人性的,这种压制人性的做法,最终必然会导致个人与组织的冲突,最终也会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利克特认为管理的领导方式有以下几中,专权的命令式、温和的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前三种制度虽然在程度上有所差别,但是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有第四种参与式的管理是真正超越前三种模式,是对人的价值的真正的重视。参与型管理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上级管理层的人员必须要支持下属,将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福莱特的观点是我们只有在集体组织之中才能发现真正的人。福莱特的思想比起组织本身更关注个体的状态,因此被认为试图消除科层制中的组织与人关系样态的各种冲突与危机。[2]与传统的科层制相比,这些管理学家都将着眼点放在个体的作用上。
  以上是在管理科学方面,关于人本主义的一些思潮。在公共行政部门,也有许多关于参与的介绍,比如戈雷别维斯基关于公共行政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介绍,认为公共组织中的政府部门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斯蒂尔曼也主张在不损害人性的情况下进行更广泛更开放的治理。工作范围的扩大和组织参与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授权,授权的概念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全面质量管理是借鉴与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并在公共部门得到了很好地实践。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创造一种鼓励参与的气氛,让基层员工能很好地为产品和服务负责,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授权对公共部门的公务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保障了公共服务的一致性,提供了让公共部门的内部成员齐心协力的平台。
  二、理论依据之二:基层官员
  参与式国家理论的第二个理论依据是基层官员。基层官员是公共组织中有效运作的核心。基層官员和参与管理中所指的基层员工是不同的。参与管理所指的基层员工应该是没有掌握权力的普通员工,在公共部门的话也就是基层公务员。而基层官员已经享有了权力,通过开发基层官员的潜能,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看似关联不多,但却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地渗透。现实情况当中,公众与基层官员的积极接触,却不能产生他们对政府的良好印象。即使每一个个体成员对公众而言都是近乎完美的个人,但整个公共官僚体制却是弊端丛生。基层官员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定一些事务的权力,因此即使在没有被授权的情况下,也会为顾客服务,他们愿意让顾客参与其中,并且不断使其机关更加的非官僚化以便顾客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这里所提到的授权和参与管理中所说的授权是一致的,即私人部门组织内的员工,特别是白领阶层,若能得到授权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相对于改革者来说,基层官员缺乏改革的热情,他们集中于手头上的工作。但是,基层官员寻求变革的企图却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在实际的活动当中,他们的参与往往被认为缺乏合法性,或者被怀疑其权威的正当性。问题在于,他们的职责和被授予的权限是不匹配的,往往存在着职责过多,但是权限却很少的情况。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将参与和基层官员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即把参与看成一种克服违规问题的方法。任何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基本的规则,即希望成员能够对类似的问题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保持客观和理性。但是在现实当中,往往不容易达成这个要求。组织内部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完成上述的要求。
  三、理论依据之三:对话式民主
  对话式民主是参与式国家的第三个理论依据。上述两个理论依据都是在说明改善政府部门自身的管理。而对话式民主这个理论依据将走出政府部门内部的范围,将视野放置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当中。参与式政府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公民投票。这种方式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大量的运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于政治家所划定的范围之内。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的公民参与运动不断高涨,“强势民主”、“公民治理”的要求和呼声与日俱增。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科技的不断进步,让公民具有掌握信息的可能性,确保他们获得政府管理和政府绩效的信息。另外一方面,随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开始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3]公民参与的基本观点认为,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如果把公民排除出决策的范围之外,那么很有可能会得到错误的结论。从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善治理论三个理论都对公民参与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在新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更多的是为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和企业所提供的公营产品而服务。新公共服务认为新公共管理当中政府的整体环境仍然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公民参与其中的路径仍然受到限制,新公共服务试图扩展公民参与的渠道。治理理念的核心就是公民参与,治理需要公民积极地参与,形成和政府之间共同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

推荐访问:彼得 理论依据 解析 参与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