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胡锦涛国家安全观的理论特征


  摘 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家安全新特点,积极探索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新理念,赋予其新的安全理论特征。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核心安全、构建和谐世界的共同安全以及核能安全等思想对于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胡锦涛;国家安全;以人为本;和谐世界;核能安全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017-02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安全
  国家安全的最大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但其最根本意义则是为生活于其中的国民服务的。国家安全是国民安全的基本条件,国民安全则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新的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1、以人为本安全主体的确立
  巴瑞·布赞(Barry Buzan)在他的名著《人民、国家与恐惧》一书中对“安全”进行了崭新的解释,标志着安全概念重大转变的开始。布赞明确指出:“安全概念明确要求一个指涉对象,如果不找到"谁的安全"这个问题的答案,该概念就会失去意义。仅仅用国家回答,不会解决这个问题……”[1]肯·布斯(Ken Booth)也明确指出安全的指涉对象是多样化的,国家不是唯一的选项,他提出了“个体的人是安全的最后指涉对象”的著名论断。将个人作为指涉对象的观点成为“后实证主义者”关于安全新定义的基础。
  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困境,最终导致了“人的安全” 产生。1994年负责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引入“人的安全”概念。该报告指出,安全不仅仅是针对国家,而且必须强调针对人类自身。人的安全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包括个人和人组成的群体。人的安全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免受诸如饥饿、疾病、压迫等长期性威胁;二是免受在家庭、工作或社区等各类日常生活中的突然的、伤害性的威胁。[2]
  冷战结束后,人们所关注的安全开始转移到“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开始认识到人的安全的重要性。人的安全成为所有安全问题的核心。安全观念开始从以国家为本位的安全观向以人为本位的安全观转变。[2]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安全观强调人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终极目标,人的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主体与核心,正切中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要害,突破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安全观的束缚,预示着重要的安全思考和发展方向。安全不能囿于主权国家,还应包括所有的人的社会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如果把安全理解为仅仅是国家的安全,那么,它就忽视了处于国家威胁之下的人所处的不安全状态。”[3]
  2、以人为本安全思想的确立
  “人的安全”反映的是国际社会普遍的利益诉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国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安全在广义概念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坚持以重视人的价值和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4]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6]近年来,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中国成功应对和处理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展现出尊重生命、亲民的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胡锦涛强调“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坚持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继续争分夺秒地营救被困群众。”胡锦涛总书记在救灾现场每句话中,强调的都是把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首要位置。在2010年8月甘肃省特大泥石流灾情会议中胡锦涛强调,在抢险救援的重要时刻,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人为本、珍视生命,是中国当代领导人奉行的最高宗旨。
  二、以和谐为特征的共同安全
  1、“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的确立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新安全观在不断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提出和实践。2005年4月,在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主张。同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胡锦涛主席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向国际社会倡导并践行和谐世界观。和谐世界理念高度概括了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
  和谐世界观是对合作、发展、安全之间辩证关系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本质体现,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由“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的趋势。和谐不但是一个良好国内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一个良好国际秩序的根本要求,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存与繁荣的前提。因此说,和谐世界是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力促和平与发展之间的战略结合点,它适应了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社会转型的重大趋势。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对全球安全认同也不断深化,崛起的中国有理由也有信心充分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人文主义关怀。和谐世界观将与新安全观一起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制定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为促进国内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和平崛起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2、以和谐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安全
  “和谐世界”思想,是针对整个世界发出的一种“和谐”理念,它不是一种规则和规定,也不同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是从人类发展的和平愿望出发,去“建设-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思想,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而又不仅限于此的高层次的和谐理念。胡锦涛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通过构建“和谐世界”,把和平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去向往、需求和实践的一种理念。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寻求人类的共同安全,是“和谐世界”思想的最终目标。“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律,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三、以清洁安全为特征的核安全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给日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由地震引发的核泄漏更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从4级提高到5级,最后又提升为7级。目前从福岛核电站释放出来的放射性蒸汽和放射性物质已蔓延至整个区域,并随着盛行风横跨太平洋。“3·11”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后,北美、冰岛、中国等相继监测到环境辐射水平异常。在福岛核辐射以前,也曾经爆发了让我们触目惊心的核事件。在核能给我们经济、能源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推荐访问:国家安全 试论 特征 理论 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