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国本土化研究批评


  摘 要: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移植西方理论但没有经过充分“本土化”吸收与批判的现象。本文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剖析西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某些环节的缺失,并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西方档案学理论本土化批评
  我国学术界历来比较重视对两方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与借鉴。然而,在引进与借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逻辑,即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如何先进,中国如何落后,因此中国应该接受国外的理论与方法。这个逻辑的错误在于偷换概念,偷换了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实际。须知,西方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和中国的社会实际有诸多的不契合之处。“一知半解与生吞活剥地学习、生硬与削足适履地将中国材料塞进西方理论的外壳,”几乎成了某些理论研究的模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借赵辛媚批评二三阊大学盲目照搬剑桥的导师制说:“不知怎么,外国的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中国真厉害,天下无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这固然是调侃,但也说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我国不一样。理论和方法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不致造成“水土不服”。近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中也存在移植西方理论但没有经过充分“本土化”吸收与批判的现象。该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文拟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剖析这种现象。
  
  1 “本土化”含义及“本土化”方法
  
  “本土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又译为“本国化”、“本地化”或“民族化”。“本土化”是二战以后美国以外的其他工业国组成的第二世界和包括中国在内的第_=三世界国家掀起的一种普遍的学术运动。这主要是欧美发达工业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在引进和移植应用外来(主要是美国的)社会科学理论时,常常发现这些理论不适应本国文化和国情,难以应用于本国实践,故而理论家们倡导对外来理论进行重新反思。巴西社会学家拉莫斯在1953年的拉丁美洲社会科学大会上首先提出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思想。他倡导各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在批判地吸收欧美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根据本国社会实际和需要,开展自己的研究。
  “批判地吸收”是本土化的宗旨,也就是说本土化研究的目的首先是吸收。尽管西方理论是在特定的西方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西方国家在信息科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开始,减少重复工作和少走弯路。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任何产生于其他文化背景的理论总是带有该文化的特点,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国情,对其进行“本土化”吸收的同时,也要避免思想上的盲从和教条主义,克服行为上的“拿来主义”和“鹦鹉学舌”,使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吸收。这样也有利于增强该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性,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种理论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它往往就会带有该文化的背景特征。其研究对象和问题,研究者所受的教育,其思维方式,研究所用的概念、理论架构、工具和手段都带有文化烙印。这样,当该理论推广到其他文化背景时,就可能缺乏解释力和适应性。因此,我们在移植和应用两方理论时,必须首先对该理论在其源文化中的含义和背景作详细的分析和准确理解。关于这一点,杜祖贻先生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移植与知识应用合作研究计划旨要》一文中提出的评审一个理论的八项指标是有指导意义的。这八项内容包括:一是理论创制者本人的文化社会与教育背景。二是该理论的主要文献,包括原著及其他有关该理论的研究评论。三是该理论的创制与发展的方式过程及环境因素。四是理论创制者对理论的普遍性与应用性的估计。五是该理论在创制过程中,有无接受客观的验证?若有,其结果怎样?其后有无重复验证。六是该理论在创制后,曾否被用以解释有关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若曾施用,效果如何?有无旁证?七是该理论用于原产社会和用于其他社会所得效果有何异同?若有差别,能否考查其不同效果的原因?八是理论创制者对其理论如何应用有无任何提示?例如应用该理论时具备何种条件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杜祖贻先生提出的这八项指标内容应当作为我国学者移植和应用两方理论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我们才能考查将其引入我同文化中的意义和应用效果,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修正,修正以后的理论才能用于本土化应用。
  
  2 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剖析“本土化”研究的不足
  
  西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困的本土化研究就是一种使两方档案学理论的合理成分与我国档案实际相结合,增进两方档案学理论在我国档案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档案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
  笔者认为西方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研究和本土化应用应按照下面三个步骤进行,西方量论在其源文化中的含义和背景的详细分析和准确理解→考查该理论在我国文化和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效果,并予以修正→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例,我们考查一下两方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研究和应用。以中国期刊网和维普科技期刊为检索工具,可以检索到题名、父键词或摘要中含“文件连续体”一词的论文有21篇。经过筛选,笔者发现其中有14篇是以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为中心的,加上2001年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中张宁博士的论文,共15篇。现将这15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列举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将这15篇论文分为三类:一是理论引入。这类论文主要是介绍该理论的来源、理论的解读等,如张宁、安小米、迪莉娅等的研究。二是理论争鸣。这类论文主要包括文件连续体的适用范围、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比较等,如何嘉荪、傅荣校等的研究。三是理论应用。这类论文主要包括埘电子文件的作川、埘电子政务的影响等,如张正强、张祝杰等的研究。第一类论文包括了杜先生提出的八项指标中的前四项中的部分。而后四个部分,我们难以看到比较详细的论证。第二类论文我们可以认为是将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引入中国电子文件管理中的意义进行论证,但是事实上还没有涉及到应用效果,也不存在修正。倒是有学者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第三类是本土化应用。
  对照西方理论本土化应用的步骤和我国目前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笔者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杜先生提出的引入理论之前八个环节的工作,我国学者在引入文件连续体理论时没有全部覆盖到。如“该理论在创制过程

推荐访问:本土化 在我国 批评 学理论 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