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再造


  [摘要]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它深刻地体现着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是统一的。因此,研究理论创新对于党的先进性再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论创新党的先进性统一再造
  
  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近,是我们党坚持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理论创新对于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创新上来思考党的先进性再造问题,也成为当前党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
  
  一、理论创新的社会实践功能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又反过来推动着实践的发展,从而理论特别是创新了的理论便成为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强大推动力,理论的全部价值因而也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这一点从人类近现代史尤其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特别明显地体现出来。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了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他们结合国际工人运动而形成的理论创新的结晶,对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完全可以说,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始终具有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以后,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开始形成。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兴起,席卷全球。而这一理论在中国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的运用下,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理论创新之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框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而反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可以看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悲剧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正是缺乏理论创新的结果。而在世界社会主义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整体处于低潮的时代,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以其与时俱进的巨大理论勇气,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完全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理论体系,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实践,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P12
  
  二、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的统一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而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对于党的先进性,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曾经指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P12即要体现“三个代表”。而“三个代表”的核心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理论创新正是深刻地体现着党的先进性。
  第一,理论创新推动的科技创新,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产工具。而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依靠科技的发展推动的,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中叶就率先指出:“生产力中包括科学。”[4]邓小平结合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P377把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我党在理论宣传上,大大动员起全国人民高度重视科技及其创新意识,全国展开了异常活跃的科技创新、赶超先进活动,使我国的科技总体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行列,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从而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理论创新推动的文化创新,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的繁荣是社会进步的最深层土壤,一切思想、理论的产生、发展、更新都得益于此。当然,理论上的创新又反过来推动着文化创新,从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在我党历史上,先进的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本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以此为指导,相应地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创新,先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从而极大地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我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这深刻地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三,理论创新推动的制度创新,体现了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制度的创新是科技、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根本保证。通过创新而形成的一套先进的制度、灵活的机制、切实有效的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作用,从而给广大人民带来根本利益。
  我们党在长期的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并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一劳永逸了。按照马克思原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列宁则认为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道路奋斗就可以实现,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邓小平深刻洞悉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8]P379-380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要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就必须寻求人类的理想体制而不断追求、不断进步,实现各方面制度的创新,使国家政权真正体现为人民的政权,为人民谋利益,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可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9]P12而“治党治国之道”的实质,也就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在此意义上说,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是一致的、统一的,统一于党的建设事业。
  
  三、坚持理论创新,再造党的先进性
  
  (一)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推荐访问:再造 先进性 理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