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现象探微


  摘 要:教师隐性流失是一种相对于教师显性流失的教师质量或效力的消退现象。本文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概括总结为八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诱因既包括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也有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为此,应从提高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深化高校考核分配机制、加强教师思想建设以及关注其心理健康等方面化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隐性流失 原因 化解路径
  教师隐性流失(Teacher Attrition)是一种相对于教师显性流失的教师质量或效力的消退现象。[1]相对于可控的显性教师流失,教师隐性流失导致的教师力量和效用的损失对学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问题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顾名思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隐性流失是指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居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教师的隐性流失,不仅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占岗不尽力”的敷衍行为严重冲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动摇了我国高等教育百年大计的根基。因此,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问题,在辨识其表现类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隐性流失背后的动因,进而探寻有效的化解策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是当下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现状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种类型:
  一是经济利益追求型。因不满足自己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经济收入,想方设法到校外兼职、炒股、做副业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二是自我价值追求型。因思政课教学、科研的舞台无法带给自己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重心转向校外,把主要精力投入校外其他事业和舞台上,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学位职称追求型。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硕、读博、报课题、写论文,追求更高的学历学位和尽快达到职称晋升条件,而忽视思政课教学工作。四是科研学术追求型。偏爱做科研、善于做科研,终日忙于报课题、做项目、发论文,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无兴趣也不擅长。五是挫败失意型。因个人经历过职业挫败,遭受打击,心理失落,从而丧失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原地踏步型。教学、科研、职称等方面有了一定成绩或地位,便安于现状,既无动力进行科研,也无热情用心教学,得过且过,敷衍上课度日。七是消极对抗型。少数思政课教师,未能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甚至政治立场发生了改变,被西方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所俘获,不仅不能正常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甚至在课堂上公然发表指责和攻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言论,对青年大学生造成思想干扰,影响十分恶劣。八是心理扭曲型。少数教师因长期承受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紧张情绪得不到良好疏解,日积月累,无法承受之重,最终产生心理失衡、扭曲,变得急躁、敏感、易怒,对学生失去耐心、态度冷漠、粗暴,动辄迁怒于学生,甚至讽刺挖苦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对同事疏离、退缩、嫉妒、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2]
  此八种类型的思政课教师,有些人是有追求、思进取、勤付出的,自身努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普遍是以追求和提升个人利益为主;有些人是丧失热情,态度消极、敷衍了事,进入课堂仅仅是为了应付课时和工作量,对教学、科研都丧失兴趣,甚至厌倦工作和生活;有极少数人甚至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破坏力的“害群之马”。这些教师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源无形的、事实的流失。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现象的原因解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诱因纷繁复杂,既包括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也有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外在因素。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隐性流失的内在原因
  1.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使命。而在经济全球化、网络时代、全媒体时代,在各种思潮碰撞、多元价值观、多样文化冲击下,少数思政课教师陷入迷茫,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据2012年陈爱华针对广东省部分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比例仅为63.3%,表示“不信仰”、“半信半疑”、“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占到5.8%、13.8%和17%。[3]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丧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可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必然无法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2.职业理想信念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所肩负的使命尤为关键和神圣。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怀着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作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才能真正投入足够的热情,全身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教师仅把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缺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理想信念的追求,缺乏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认识不到自己担负的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必然会导致浮躁应付、得过且过的谋生行为。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隐性 流失 现象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