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是一个涉及目标、环境、动力和运行机制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优化程度、方向和最终实现的效果。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因素,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复制模式的影响和高等学校资源流动障碍的影响。建立合适、有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其核心在于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225-03
  
  高等教育资源通常是指组成、维持、参与并服务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源,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结构是指各种资源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联结形式。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整体功能水平,它规定着其内部各个要素的性能,使其内部各个要素具有其单独存在时不可能具有的性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优化对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阶层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决定人们社会经济状态的政治性、制度性或行政性标准(如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档案身份等)逐渐为一些新的因素所取代,职业分化、收入差距扩大和资产私有形式的出现促使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晰。文献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同时也决定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性评价。三种资源拥有量在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是社会经济分化的表层现象。然而,阶级阶层理论家们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资源配置的表层现象,而是导致资源分配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差异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后果。据此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由于人的社会阶层会直接决定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因此对于自身准确定位是人们幸福与否的关键所在。为了迎合社会阶层变化这一社会现象,高等教育也随之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以前分类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时,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围绕这一特定分类而确定。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日益丰富化,高等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那么其资源结构必然要发生一些变化。
   2.经济的发展。首先,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间不平衡。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先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30多个省(市)区分为四类:一类地区为京、津、沪经济最发达地区;二类地区为辽、苏、浙、鲁、粤等发达地区;三类地区为冀、晋、吉、黑、皖、闽、豫、湘、鄂、川、新等不发达地区;四类地区为其余省区等最不发达地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均教育经费及教育资源配置地区之间的差距相当显著。据统计,一类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始终是三四类地区教育经费的2—3倍,二类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要高出三类地区的44%。这种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直接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在质量、水平、数量及发展速度上的差距。
  其次,市场经济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在短期内也加强了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我们目前选择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效率。因此,十五大报告就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总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教育方面,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我们还将公益性的教育事业产业化、市场化。甚至还试图通过刺激教育消费来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学习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采取产学合作、校企联系、教学科研统一、创建科学园区、高等教育私营化、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等措施,旨在提高高等教育效率。目前,我国的教育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教育的市场公平与教育的社会公平在内涵上存在显著差距,使得教育在追求效率时,忽略了社会公平。这是因为,教育的社会公平,以平等为其内核,目标是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而从市场的角度看教育的市场公平,则以不平等为其内核,目标是实现教育效率,这必然会对教育机会实行有差别的分配。当教育走向市场,教育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时,就会出现谁花钱谁受教育的局面,教育的社会公平就成为一种理想。
  3.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一样,政治因素的影响作用更大。国家的法律、政策等政治倾向对其资源建设起主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对某区域的扶持、对某一产业建设的加强或削弱等等,都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其经济足以支撑当地的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与以前比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运行同经济发展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局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经济落后的老工业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情形却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以老工业基地为例,由于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因而经济的转型很困难。地方政府在应对经济上的关停并转方面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就更谈不上对教育的投入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数量也就成为了问题。
  进一步而言,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于资源量的大小、结构和质量,这也解释了社会政治因素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变化的决定性作用。
  
  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复制模式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比较奇怪的现象:不考虑自己的特色,基本上追求大而全的模式,试图打造一流的国际综合高等学校。在这种思想之下,由浙江大学开始进行了高等学校合并的时代。然而,合并成功的案例与预期的理想目标相比却不是很多。到本世纪初期,仍然还有一些高等学校在某些力量的制约下进行同样的事情。这种复制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同重点高等学校以及已经采用新模式获得成功的高等学校模式如出一辙,正是由于这种同向、盲目的竞争,造成高等学校之间的内耗增大,严重地影响高等教育产业健康、正常的发展,妨碍了各个高等学校、各个学科之间所产生的“共鸣”效应,阻碍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如果某些高等学校新建立的某些学科(专业)突然得到成功,那么这个学科(专业)在一定范围内被迅速模仿。如计算机热、生物工程热、经济管理热、物流热、金融工程热等等。建立这些学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并没有考虑自身的性质、资源约束、特色,只是一味的模仿,这样使得某些学科迅速热起来,然而,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迅速降温。原因很简单,不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最终不会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这种复制模式的存在,造成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一定的内耗。

推荐访问:教育资源 结构优化 因素 影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