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明史学习指导


  政治文明史,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内容。其核心就是政治制度演进史。政治制度演进是教学的重点,与当代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相联系,尤其中国政治文明史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学习政治制度要抓住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分析理解相关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将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归纳、比较;与当今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一、中国政治文明史概要
  
  
  
  
  
  二、中国政治文明史学习难点简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原因、演变趋势、特点及评价
  1,形成原因:(1)经济因素: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安定,来保证其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因素:巩固国家统一、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3)思想因素:法家中央集权学说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4)实践因素: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和地方县制的政治体制。
  2,演变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元、明、清三朝没有出现过大的国家分裂现象。(3)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3,特点:(1)最大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皇帝直接任免官吏,决策和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4)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度。(5)宣扬“君权神授”,实行文化专制。(6)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其始终,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4,评价:(1)积极影响:①政治方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统一。②经济方面: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能组织大规模社会生产,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物质基础。③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环境下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传播,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2)消极影响:①经济方面:到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的成长。②政治方面: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派生庞大官僚和特权阶层,易出现政治腐败。③思想方面: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日益强化,严重阻碍科学发展,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过问政治。民主思想被严格禁止。④外交方面:闭关自守,阻碍中外交流,导致近代落后。
  (二)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及评价
  ,
  古代选官制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世袭制(先秦,贵族世袭)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隋唐创立、完善一宋代发展一明清进入困境)。汉以后选官制度的演变如下:
  1,察举制:形成于西汉时,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后因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逐渐由官僚家族支配。特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影响: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注意德才兼备,不拘一格,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_的发展,门第声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导致官僚集团的形成。
  12,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曹魏时将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考评,授予相应的宫职的一种制度。起初,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在评定品级时,他们偏袒士族人物,而九品的划分已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特点:是一种家世、才能并重的选官制度。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门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为士族门闽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3,科举制:(1)演变:隋朝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谤;唐玄宗时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试地位。北宋发展:分三级考试,严格考试程序,考试科目减少;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王安石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明清衰落:明时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须用八股格式,即八股取士;清沿用明制;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2)特点: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与到统治集团中来。(3)评价:积极影响:①科举制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门士族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进步。②通过科誉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明清时,以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化的产物。
  (三)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形成的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政府卖国投降的结果。近代中国军民为维护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使中国近代危而不亡,并最终打败了侵略者,获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民族救亡成为近代历史的主题。
  2,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冲击及农耕文明在遇到挑战时的对策。了解这些斗争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背景,分析这些斗争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要特别关注辛亥革命和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
  3,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近代前期,面对外国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进行了抗争,但失败了;农民阶级的斗争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结果由于阶级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和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结果没有成功,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和救亡运动。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对峙时期,推动中国从阶级斗争向民族解放

推荐访问:文明史 中国 指导 政治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