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文化观的价值底蕴


  摘 要:政治文化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的的著作中尽管没有出现政治文化这个概念,但对政治意 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评价都有广泛的涉及和精辟的分析,其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政治文化观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我们洞察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在于它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 谋利益的价值信念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文化;价值标准;价值创造;价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06-05
  
  On the value connotation of Deng Xiao-ping"s
   concept of political culture
  ZHU Zhao-hu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Hefei,230022,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eng Xiao-ping"s theories,despite the absence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culture,such concept has very wide reference and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political ideology,political psychology,and politicalevaluation.The profound meaning of Deng Xiao-ping"s concept of political culture lies not only in being the theoretic basis of the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also in its fundamental guidance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as well as in its reflection of the value conviction and humanistic care ofthe CPC for the people.
  Key words:Deng Xiao-ping;political culture;value standards;value creation;value objectives
  
  邓小平政治文化观是一种科学的文化思维和政治理念,它带着对历史的沉思和总结,不仅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在,更规制着中国 文化建设的未来。在邓小平的著作中尽管没有出现政治文化这个概念,但对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评价都有广泛的涉及和精辟的 分析,其内容十分丰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分析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时,必须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一定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邓小平的政治文化观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这一精神实质 。在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难题进行科学阐释的过程中,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 值信念和人文关怀。
  
  一、坚持生产力的价值标准,确立政治文化新范式
  
  唯物史观主张把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切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尺度。由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1]741,因此,生产力标准体现了 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体的发展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它为满足社 会主体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生产力标准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中,邓小平的重大贡 献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坚持生产力的价值标准,完成了政治文化范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 又是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新范式
  所谓政治文化范式乃是指决定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最核心的命题,一旦这一命题出现了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整个政治文 化形态也就会随之而改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中国政治的演化又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政治与文化密 不可分,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政治被置于至尊的地位,经济则居于从属地位,割裂了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既影 响了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政治文化的进程。我们党在变革传统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范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 义论》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698非常清楚,毛泽 东把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定位为阶级斗争,这一范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社 会主义政治文化范式应该是什么?党的八大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要随之发生变化, 整个文化范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型。可惜这一正确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相反阶级斗争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导致了“文化大 革命”的爆发。“文革”结束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政治文化范式根本性转变出现了新的契机。但是,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并没有立 即消失,“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给新的契机蒙上了阴影。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批评“两个凡是”,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 准问题的大讨论,并在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新号角。邓小平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 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 方面的改革。”[3]269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是社会发展范式的根本转换,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这个中 心的转移,政治文化范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换。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的确立把政治文化建设置于现实的经济关系之上,使之具有强烈的价值意味,与那些脱离物质利益谈政治文化 的空洞说教者,离开历史尺度谈政治文化评价的理想主义者以及各种政治文化决定论者划清了界限。
  (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观
  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范式的确立,对于构建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理论有着决定性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文化范式的确立,是对马克思 主义政治文化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以它为指导来考察研究人类政治文化现象,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 政治文化观,为政治文化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当时理论建设和实际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探讨和揭示的重点是政治文化的阶级 本质。列宁总结了苏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初步经验,于1920年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个概念,指出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文化教 育职能的一个内容,但对政治文化的内涵限于当时的条件,也没有系统地分析和论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基本观点与中国的实 际相结合,强调了政治文化的地位与功能,指出一定的政治文化作为一定社会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也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 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生活乃至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可见,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政治文化思想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作出结论。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 ,明确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是经济问题,要求新形势下的政治文化建设必须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 务,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这就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政治文化建设 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推荐访问:底蕴 政治 价值 文化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