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公共外交的世界舞台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外交中心(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CPD)是全球顶尖的公共外交研究、分析和职业培训组织,其从2006年开始提供为期两个星期的公共外交能力在职培训项目。十年以来,从这个培训项目走出了来自美国、巴西、印度、加拿大、韩国、墨西哥、荷兰、土耳其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精英,他们在世界各地从事公共外交事业。
  2015年7月,笔者有幸进入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中心,亲身体验其提供的公共外交能力培训项目。在课程中的一次两人一组研讨项目里,要求双方就自己所计划的公共外交工作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互相评价、寻找解决方案。与笔者搭档的是美国派驻冰岛的一名年轻外交官,他向笔者介绍了自己在美国驻冰岛领事馆的工作经历。当时的冰岛政府为了方便残疾人的出行,出台法律要求在各处公共场所都设置轮椅通行的无障碍通道。但是,根据冰岛的相关法律规定,历史建筑不得随意改动,因此就没有建造这种绿色通道。对此,这位美国外交官向冰岛政府提出了抗议,认为政府这是剥夺了残疾人访问这些历史建筑的权利,他的呼声很快得到了当地其他居民的响应。这让冰岛政府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修改法律,要么在历史建筑上修建无障碍通道,不论哪种做法都需要政府花费很多时间。当时的冰岛还没有走出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财政窘境,应对和处理社会的这一呼声也耗费了冰岛政府的大量精力,让政府更加焦头烂额。
  证实了这个消息之后,笔者既诧异于美国外交领馆居然还会专门在其他国家进行这样的公共外交活动,也感叹他们还专门安排了外交官从事公共外交工作。在这一事件中,姑且不论这位年轻外交官的主观意识,美国领事馆通过呼吁为残疾人提供通道,获得了冰岛居民的广泛支持,从而提升了自己在冰岛社会的形象。联想数年前网络社区对大气PM2.5的争论,同样是美国领事馆借此赢得了中国网民的好感。这一信息只是笔者在CPD课程中的见闻之一,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公共外交在国外的情况介绍给中国社会。
  公共外交理论的新视野
  与中国大学课堂里体系性、理论性的教学方式不同,这里的整个课程不仅包括了对公共外交发展史以及基础理论的介绍与文化、商贸、学术等各种形式的外交内容,还开设了各种课程,培训学员们在公共外交实践操作中可能会使用到的讲本国故事、领导外交团队、创新交流方法、制定交流战略的能力和使用新媒体、新工具进行公共外交的素养。课程内容注重实践,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实际操作的内容,比如调查公共舆论、操作相关软件的具体方法等,因此内容十分具体而且实用(课程内容详见表1),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公共外交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意识形态、人口流散、目标地区特别抵触的状况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教学,从而尽可能地通过这一项目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公共外交实干家。比如在实践课程中有一堂课,假定每个参加者都是美国公共外交专员,分别选择一个欧洲国家作为公共外交对象,各自制定公共外交工作实施计划和预算,并互相评估方案的可成功性。参加者在交流自己制定的公共外交方案过程中,不仅增长了公共外交方法论上的认识,还在争论与学习中了解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参加者公共外交文化上的差距,并对公共外交工作有了全局性的认识。
  包括南加州大学在内的公共外交研究十分重视最新的社会动态,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国外研究界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新媒体外交理论体系与新媒体舆情分析方法。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新闻传播学院马修·莱韦克教授介绍了美国政府与社会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对新媒体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G+等)的应用。美国有大量官方与民间智库,对这些新媒体平台中的舆情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供公共外交实行方案。现在,美国从政府到企业,已经形成了涵盖博客、微博、社交网络、图片分享、视频分享、媒体关系、广告传媒等多个维度构成的公共关系交流生态圈,借助这一生态圈,公共外交具有了更新、更简便、更有效的实现形式。与美国相比,我国政府机关的新媒体建设虽然也已展开,但是成熟度、活跃度以及进一步的分析深度相比之下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CPD短期培训项目的讲师来自南加州大学以及美国、以色列等的著名院校,很多讲师具有外交官、国际组织工作人员或者新闻记者的背景,因此本身就具有公共外交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他们往往可以拿自己的实际经历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这次公共外交项目的参加者也同样是来自世界各国家、各地区的公共外交精英,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企业高管,有的则是政府官员、国际组织的管理人员,因为公共外交这个共同的兴趣,大家聚在了一起。来到这个项目,代表了自己所在国家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比如一位以色列的参加者是以色列外交部的高官,全权负责公共外交方面的工作。突尼斯新政府也对公共外交极其重视,仅这一次项目,由政府出资派来学习交流的突尼斯政府官员就有五名学员,其中有一位甚至是突尼斯共和国的全权公使、外交部亚洲署的主管。
  值得注意的是,来到这个项目交流学习的各国政府及政府组织官员中,有三分之二是驻美国的外交官,此外还包括了许多职能范围看似与公共外交联系不大的机构人员。如一位曾经是音乐人的洛杉矶警察,为了在他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不同文化居民间的关系,特地来参加这一次进修,并得到了政府的全额资助。据了解,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为非外交部门但是与对外交流相关的部门行政人员提供机会,让其中的优秀人才参加与公共外交有关的国际项目。因为公共外交工作并非外交部门专属的职能,即使是非外交人员,也同样应当重视公共外交,在行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课堂里的中国与课堂外的中国
  笔者明显感受到整个培训项目对于中国的重视。许多参与培训的讲师除了介绍美国的相关案例之外,总是会提到中国的相关状况,并且有意无意地会将中国与美国进行比较,而其他国家则没有这个待遇。甚至培训项目还专门开了一堂课,用半天时间来讨论中国的公共外交状况,从中国的软实力外交到文化外交战略,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公共外交品牌到习近平主席访美的公共外交影响,对于这些内容笔者自己虽然早已经熟知,但是坐在南加州大学校园的课堂里,听着一个美国教授用西方语言、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公共外交举措,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在讨论中有讲师就批判性地评论了中国在美国进行的公共外交政策,把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播放广告评价为“乱花钱”——因为时代已经很不同了,过去这样的街口大屏幕广告或许会吸引行人的注意,但是现在纽约人的视线已经被智能手机吸引了,不论是停在红绿灯前的汽车,还是路边走过的游人,都更喜欢看自己的手机,而不是抬头看屏幕。而对目前争议较大的孔子学院,这位讲师则十分赞许,认为这在潜移默化中对美国居民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推荐访问:外交 舞台 走进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