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发展角度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工程。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并得出满意的数理分析结果。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国际化 经济发展 实施途径
  
  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出背景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吸纳与借鉴国际上优秀的观念、方法与经验,对本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国教育国际化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提出的,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紧密联系。世贸组织的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要求其他国家在“入世”的时候,必须承诺将教育作为服务贸易向世界开放。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赞成世贸组织的这一要求,因为如果教育市场对外开放,就会影响一国主权,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及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化。目前世界约有143个国家参加世贸协定,其中有40个国家承诺了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为顺应当今全球化背景,知识和人才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我国高等教育除了要追求本土化、民族化之外,还应当注重自身在全球化当中的国家地位。因此,中国急需拓宽视野,了解国际文化,熟悉国际经济贸易与国际金融、科技和法律等方面的规则,具有国际交往经验、国际合作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必要又迫切。
  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力因素分析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可将推动其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因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李琴,2010)。
  1.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以探索真理和发展知识为己任,而真理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借助国际化的力量来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互动,以确保所传授的文化科学知识能代表时代的最高水平。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在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精髓,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融合,增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使我国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高等教育的话语权,我国应促使国内优秀的教师、学生形成一个国际流动的良性循环。只有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充分流动起来,才会带来新鲜的学术思想,才会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充满活力。
  2.政治因素的驱动
  高等教育被看成是对未来政治经济关系的一种投资,一些发达国家接受外国留学生都与该国基本的政治外交政策联系在一起,并视之为保持它们在第三世界之影响的重要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教育被看作是外交政策的有益工具,尤其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和平等方面(Knight,1997)。2002年美国教育理事会在《超越911:国际教育的综合国家政策》中强调增加留学生数量,他们认为目前美国大学校园内的50万名留学生也给美国提供了教育下一代世界领袖一种无价的外交政策资产的机会(李爱萍,2005)。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思想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当重视,同时它也是发展中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此外,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挑战,很多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成是强化和推广民族身份的方法,从而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在发达国家强势文化面前,更应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经济因素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经济竞争更为复杂和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中国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来实现国际人才的培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总额的44.24%;资源、能源国际化依存度逐年稳步盘升。上述两种数值的迅速扩大,表明我国开放型经济正在逐步形成,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国际经贸大市场的程度,促使各国高等教育加快培养精通世界贸易、生产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希望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谋求好的国际关系,为国家带来直接和长远的经济利益,同时加强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信任和理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跨国界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联系日益密切,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抓住机遇,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力求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利益。
  本文选择1985年至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与“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时间序列数据,以期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理关系。具体数据如表一所示。
  国内生产总值(GDP)被国际上公认为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而且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而之所以选择“学成回国留学人员”而非“出国留学人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代表指标,是因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指标更能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
  表一 1985年至2009年我国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相关”是指2个测量点数据或随机变量的波动方式是否一致(魏后凯等,2004)。如果数据或随机变量呈现相同的波动方式,即同时上升或者同时下降,则表示相关性强;反之,则表示相关性弱。在经济分析中,相关性分析往往需要有一个定量的指标来度量变量间的相关性强弱。
  设随机变量X与Y,则协方差为
  Cov(X,Y)=E(X-EX)(Y-EY)
  相关系数为
  ρ■=■
  由于任何2个随机变量X、Y的分布都是客观存在的,其方差DX、DY也是确定的,因此ρXY与Cov(X,Y)总是成正比的。显然,协方差Cov(X,Y)也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X与Y的相关程度的量。对于任何2个随机变量X与Y来说,均有以下结论:Cov(X,Y)越大(小),X与Y的相关程度就越高(低)。但在实际中,人们总是用相关系数ρXY,而不用协方差Cov(X,Y)来判断2个随机变量X与Y的线性相关程度(安同奥,2004)。因为ρXY是1个无量纲的量,用它来描述X与Y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受单位影响;而Cov(X,Y)则不同,它是1个有量纲的量,必须依赖于X与Y的度量单位。结合本文所选择的两项时间序列数据,一项的单位为“人次”,另一项的单位为“亿元”,故本文选择ρXY而不用Cov(X,Y)来判断X与Y的相关程度。使用Excel软件计算得出ρXY值等于0.9387。ρXY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越接近于1,则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越高,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关性显著。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我国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样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科技进步促进了知识的经济化,孕育了知识经济的诞生,因而知识经济包含着创新、高科技、信息等多重智力含义。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尤其是高科技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财富的源泉。高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因素,科学技术成为创新的源泉、知识的核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作为非有形物质成分的科技进步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使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带动和提升作用。科技进步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的观念、发展战略、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组织模式、增长方式、产业演化、生产方式等,来引领经济的发展方向。例如,200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322亿元,是1998年的8.2倍,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08年的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5.2万多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716.5万人,并将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推荐访问:国际化 经济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