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的南京记忆


  有西方学者考证,郑和的船只曾经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北美洲
  1970年的一天,南京幕府山麓,数座六朝古墓正在发掘之中。突然,在编号为“M7”的古墓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沾满泥污的奇特杯子,擦拭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做工精湛、有着典型古希腊风格的玻璃杯。
  在墓中,还发现了一个同样有着异域风情的陪葬品,那是一枚嵌金刚石的金指环。
  
  出土墓志显示,长眠在这里的死者,来自东晋两大豪门巨族“王谢家族”中的王氏家族。
  对于那些奇怪的陪葬品,专家推定,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南京的贵族们就已能够使用、把玩来自欧洲和中东的玻璃杯、鹦鹉螺杯、金指环、萨珊王朝银币等异域奇珍。
  这些珍宝,正是通过当时就已存在的“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晋的首都建康(南京)的。
  对外航线始于东吴
  史料记载,从东吴早期开始,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就通过广袤的海洋,开辟对外航线,广泛发展与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林邑、扶南、倭国、高句丽、百济、波斯、大秦、狼牙修、丹丹等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的国家,都有使节、商贾往来建康的记载。梁元帝萧绎所画的《职贡图》虽然已经残缺,但依然留下了12位外国使臣朝贡时的形象,他们分别来自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等国。
  而从六朝初期开始萌芽的航海传奇,至明朝发展到高潮。公元1368年,大明王朝开国,以应天为南京,以汴梁为北京,后又以南京作为帝国的首都——京师。
  明太祖朱元璋改变了元代的武力征伐、对外扩张的政策,希望与海外各国友好相处,他将朝鲜、日本、安南、占城等国列为“世代不征之国”,“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海外各国纷纷派出使团,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南京,“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当时的南京还设立了会同馆、乌蛮驿、龙江驿、江东驿等接待国外使臣、商人的专门场所。
  大航海的决策中心和起点城市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登基,是为永乐大帝。这位雄才大略不亚于父亲的君王,对于航海也有着狂热的迷恋。
  永乐三年,朱棣任命自己信赖的内官太监郑和为正使,内官王景弘为副使,率领27800人,乘坐62艘宝船,组成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庞大船队,远航西洋。
  这支早已载入史册的、无可比拟的船队,于永乐三年六月自南京龙江港起航,从苏州刘家港出海,到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后返航。
  
  此后,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又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其航迹延伸到4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西亚和非洲东海岸。还有西方学者考证,郑和的船只曾经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北美洲。
  虽然史料中对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目的存在争论,但不可否认,在西方大航海时代(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还没到来的15世纪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划时代的,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郑和航海活动结束几十年后,才有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西方航海家,驾驶着几条小船,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上驶过。无怪乎,梁启超在评论郑和下西洋时,称这一壮举乃“有始来最光焰之时代”,同时也发出“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喟叹。
  在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南京始终是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决策中心和起点城市。“海丝”也给古都南京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史迹,至今尚存。
  2016年10月,南京市政府公布《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办法》,提出要加强对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和利用,并明确表示,南京的“海丝”遗迹,至少包括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洪保墓四处。这四处史迹,都与郑和下西洋直接相关。
  龙江船厂遗址
  龙江船厂遗址,即宝船厂遗址公园,位于南京鼓楼区漓江路57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的主力船只,也是郑和、王景弘等船队领导人乘坐的船。有学者认为,宝船的真实含义应该是“郑和下西洋取宝之船”。
  史料记载,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中号宝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也就是说,大号宝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相当于现在的中型军舰。
  南京宝船厂是明代建造宝船的地方,也是有明一代海军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三年,宝船厂正式在南京城西长江边中保村一带设立,专门生产宝船。在宝船厂附近,还有为之服务的分厂,如细木作厂、艌作厂、铁作厂、船篷作厂、索作厂等。明宣德年间,随着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停止,宝船厂渐渐被废弃。
  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宝船厂遗址,东西宽130丈,南北长354丈。新中国成立后,原址依然保留七个类似船坞的水塘,学名叫做“作塘”。七个作塘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是当年建造宝船时的“工作台”。
  从1953年开始,这里陆续发现船体构件、舵杆、绞关木、油灰等和航海、造船有关的文物。1957年,在宝船厂的六作塘中,曾出土过一根长11.03米的舵杆,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4年,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博物馆考古队对宝船厂遗址的“六作塘”进行考古挖掘,出土舵杆、船板、造船工具、生活用具等文物千余件。

推荐访问:南京 大航海时代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