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亚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探析


  〔提 要〕 中亚国家独立之初,各国领导人表达了借助原苏联时期的联系实现更高程度一体化的愿望;各国相似的历史经历以及在经济与安全领域的诸多联系,也为推进地区一体化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苏联解体给中亚国家造成冲击、各国在国家层面致力于国家建构、相互之间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及俄美在地区层面博弈等因素影响,中亚国家在推进地区一体化方面尚未取得根本突破。中亚各国可通过转变对地区一体化问题立场,在对外经济政策和改善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为推动地区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 键 词〕中亚国家、地区一体化、国家建构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在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以及诸多联系,这使该地区开展一体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然而,多年来的地区一体化尝试并未取得根本进展,有学者甚至认为,在各种矛盾交织的压力及地区内外形势变化作用下,中亚国家合作出现“逆一体化”趋势。 本文通过对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亚国家参与或规避多边机制的动机,为各国推动中亚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苏联解体之初,中亚国家领导人试图维系密切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多次表示需借助原苏联时期的联系,实现各国之间更高程度的一体化。1993年1月,中亚五国领导人在一次商议本地区重大问题的会议上, 同意在称呼该地区时统一使用“中亚”(Central Asia,即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一词,代替苏联时期的“中亚与哈萨克斯坦”(Middle Asia and Kazakhstan,即Средняя Азия и Казахстан)。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曾多次表示促进中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如在1995年表示“突厥斯坦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还提出了“通过地区主义实现全球主义”、“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不过是操两种语言的同一人种”等观点。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是中亚一体化的支持和倡导者,早在1994年就曾建议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建“欧亚联盟”,以维持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事实上,中亚国家在推进地区一体化方面具有不少有利条件。在沙皇俄国征服中亚地区之前,中亚五国原本拥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而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国同处一个政治实体之内,逐渐拥有了诸多相似性和密切联系。苏联解体后,五国之间的差异虽然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相互依赖并未彻底消失,加之各国相似的制度安排、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为中亚国家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地区一体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经济领域,中亚各国虽均致力于实现本国经济的自给自足,但苏联时期形成的经济联系格局依然有所体现。例如,哈萨克斯坦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接收天然气,乌兹别克斯坦在哈萨克斯坦的希姆肯特进行石油提炼。在达成的三方贸易中,哈萨克斯坦向中亚地区提供煤炭,乌兹别克斯坦提供天然气和食品,吉尔吉斯斯坦则提供水和电力。 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同样体现在各国经济稳定与否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上。如哈萨克斯坦加入俄罗斯主导的关税同盟,而乌兹别克斯坦试图通过双边关系管理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哈萨克斯坦的行为给非关税同盟国的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吉尔吉斯斯坦199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对其他中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吉尔吉斯斯坦更为自由的经济环境对乌兹别克斯坦追求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 中亚五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客观上要求各国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实现各国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相互依赖,也决定了地区一体化有可行性和必要性。1991年以来,中亚地区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安全威胁均具有跨国性质。无论是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在该地区的渗透、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网络,抑或是塔吉克斯坦内战、阿富汗局势动荡、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局动荡与族群冲突,都对其他中亚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客观上要求中亚国家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基于历史联系与现实需要的考量,中亚地区一体化能为各国带来诸多额外收益。以中亚国家经济一体化为例,如果能够通过推进地区主义削减国家间贸易壁垒,加速交通行业互联互通,各国每年预计将获得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该地区贫困率有望降低30%~50%,且能有效改善200万~300万跨国劳工的工作状况。由于中亚国家深处亚洲内陆,缺乏入海口,各国开展对外交往成本高昂。吉尔吉斯斯坦或其他中亚国家向俄罗斯出口商品,为通关需支付商品价值16%~40%不等的“贿赂费”,某些中亚国家还要求外国产品过境时支付“护送费”(escort service fee), 这些额外费用大大增加了各国间贸易往来的成本。除了经济成本,中亚国家间贸易还受手续繁琐、各国政局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增加了贸易时间和政治成本。基于中亚国家间合作所能带来巨大收益和显著降低的经济、时间等成本,各国推进地区合作的必要性不言自明。
  中亚国家虽有推进地区一体化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且进行过一定的尝试,但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尝试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曾于1994年建立中亚经济联盟(CAEU);1998年更名为中亚经济合作组织(CACE),同年3月塔吉克斯坦加入;2002年该组织再次更名为中亚合作组织(CACO),并在2004年俄罗斯加入后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EEC)合并, 这意味着中亚国家建立一个主要涵盖本地区合作机制的努力归于失败。中亚经济联盟的命运多舛,似乎预示着由中亚国家创建或主导的地区合作组织难以取得成效。目前,只针对中亚国家的地区化倡议仅有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提出的“中亚关税同盟”构想和2005年哈萨克斯坦提出的“中亚联盟”构想,但均未得到其他中亚国家的积极响应。在安全领域,目前在该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主要包括:有多个中亚国家参与的上海合作组织、美国与北约资助组建的“中亚维和营”、欧盟资助的“中亚边界管理项目”与“中亚毒品行动计划”、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下称“集安组织”)等,上述倡议和机制虽有助于促进中亚国家间安全合作,但并不仅限于中亚国家。

推荐访问:中亚地区 探析 主要因素 影响 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