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新机制构建


  【摘 要】广西与东盟在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对“钻石十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加强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寻求一条富有区域国际合作特色的办学道路,构建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广西 东盟 高等教育 交流合作 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04-03
  在中国和东盟打造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东盟合作开始“钻石十年”的背景下,广西已成为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门户,与东盟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逐渐常态化,但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随着2013年9月7日中国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广西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以此为契机,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不断深入开拓东盟国家教育市场,着力把广西打造成为东盟,乃至于“一带一路”有机对接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开放发展大局和经济发展目标。本文试图通过对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现状及问题的理性分析,提出构建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为加强和改进广西高等教育对外合作提供一些思考。
  一、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基本状态
  (一)合作发展历程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并逐步提升合作层次和空间;2004年,中国和东盟决定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008年7月26日,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于贵阳隆重开幕,每年一届,至今已经举办七届;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2011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首次在南宁举办;2013年9月3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2014年12月6日,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发展高峰论坛在昆明召开,广西均组织学校参加历届交流活动周、教育联展和论坛等各种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的不断深入交流合作,意味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起来。
  (二)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基本方式
  1.学生交流。目前,学生交流是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最重要的模式。截至2014年初,广西招收外国留学生学校增加到了28所,在校留学生人数实现了新的大突破,达到10112人,其中东盟国家的留学生达到8314人。广西已成为全国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同时,广西派往东盟交流学习的高校学生也达到 5000人左右,是全国派往东盟各国交流学生人数最多的省区。广西与东盟各国留学生的双向交流,利大于弊,一是有利于提升广西各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二是有利于发挥广西高校自己特色专长和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人才培训。为培养适应社会各种职业和各类岗位要求的各层次专门人才,广西高校充分利用良好的条件,积极推进人才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2年5月,广西已在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财经学院挂牌成立了商务会展人才、艺术人才、汉语人才和金融与财税人才等4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业部也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以3个高校为例,广西师范大学每年接收1000余名东盟国家师生来校开展各类培训及语言文化交流活动。广西民族大学从2007年起每年为东盟 10国培训司法官员,共培训了 80多人;从2009年起通过越南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的“165”项目,为越南举办了 40多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越南青年干部近千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为越南、老挝、缅甸、菲律宾等国培训了杂交水稻、玉米、甘蔗、果树嫁接及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约1000多人。可见,双方在人才培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教师互派。广西向东盟国家派送教师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汉语国际推广项目。而广西高校和东盟国家则是以向互派语言类课程的任课教师为主,广西高职类院校则以派送专任教师为主。到2015年,中国高校已开齐所有东盟国家语种,东盟10国共建有30所孔子学院、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广西高校已与泰国、越南、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的大学合作建立了6所孔子学院,共培训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 3万多人,越来越多的双方青少年正在相互学习语言和文化。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2006年以来广西共派出了 1000多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前往泰国、菲律宾、柬埔寨和印尼等国任教,派出的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互派教师有利于直接双方教师直接参与课堂一线教学,吸取先进教学经验,开阔教师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师的互派,也进一步加强了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和交流。
  4.教育展览。2008年7月26日,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于贵阳隆重开幕,每年一届,至今已经举办七届,广西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组织区内各高等学校参与展示富有特色教育成果。在广西区内,政府也多次组织中国—东盟(南宁)国际教育展览会、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展览。通过展览,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参与院校的教育成果,以加强国际区域性校级沟通借鉴,推进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同时,各种展览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精品的创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5.高水平研究机构的设立。面对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建立高水平研究机构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广西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为例。2005年,广西大学成立了中国—东盟研究院,设立了东盟10个国别的研究所和CAFTA研究中心、GMS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8个专业研究机构,并正式启动建设2个共享平台,分别是中国—东盟研究国际在线研讨平台和中国—东盟全息数据研究与咨询平台。研究院立足地缘和区位优势研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以及CAFTA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政策及实践问题,充分利用广西大学“211”重点建设学科群为基础,主要学科(专业)建设在国内甚至在东盟国家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推荐访问:东盟 广西 高等教育 新机制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