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民主革命派对马克思阶级观点的解读


  〔摘要〕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学派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广泛传播,伴随着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和各种方案的实施,全部改造或根本改造中国社会也成为民主革命派人士的共识。加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革命派人士对马克思阶级观点进行了解读,以探寻中国社会改造的途径——阶级斗争,并在与质疑者的论辩中,阐释了中国进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及阶级斗争的实践形式。但囿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们着重从“单纯经济的理论”上解读马克思阶级观点,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中所包含的“政治的理论”的逻辑即无产阶级专政。
  〔关键词〕五四时期;民主革命派;马克思主义;阶级
  〔中图分类号〕K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3-0062-06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士,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并没有丧失革命的斗志和信心,也对五四运动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并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得出它为中国提供了“如何摆脱外国侵略与不公正的枷锁的榜样”〔1〕,进而创办《星期评论》、《建设》杂志以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期刊,积极参加了关于中国社会改造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阶级观点的部分原理,探讨了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途径——阶级斗争,并在与质疑者的论辩中,阐释了中国进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及阶级斗争的实践形式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但囿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们着重“单纯经济的理论”上对马克思阶级观点进行解读,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中所包含的“政治的理论”的逻辑即无产阶级专政。这为后来民主革命派人士的进一步分化预埋了伏笔。
  一、对人类文明史上阶级斗争史实的认可
  五四时期,胡汉民以接受、宣传和具体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而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胡汉民指出: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的意义,简单说,就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历史观”〔2〕,它“包含社会组织进化论和精神的生活之物质的说明两大部分,而阶级斗争说又是当中的一个重要关键”。〔3〕这就正确说明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派生物,是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一坚实理论基石之上的。这一点,在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有明确的表述。〔4〕在驳斥列拿努(Eugenio Rignano)“以为与‘阶级斗争说’矛盾而非难唯物史观”时,胡汉民正确地指出,人类文明史上“阶级对立,阶级斗争,都是经济行程自然的变化。故此在一方可以说社会生产力为历史之原动力,在他一方可以说从来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阶级斗争是随“社会生产力变化而来”的,是“共产制没落以后不能免之事实。其所以不能免,是因社会组织要随着生产力变动而变动的原故。阶级斗争最后的解决,也是因这个原故。马克斯的话,实在没有矛盾。”〔5〕
   林云陔不仅正确认识到阶级斗争并非马克思的“创造”,而且认为马克思“阶级斗争原理,即唯物史观之分体,自人类经过原始社会之后,因经济状况之变迁,即于无形中而演成者也”。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阶级分等与阶级斗争是由社会之经济生活产出;第二,自原始共产时代之后,人类已自分为经济阶级,所有一切历史已成为阶级斗争之历史;第三,人类进化之各期历史,不啻皆为治人阶级之现形;第四,被治与被压等人如欲为自己解放起见,社会上断不容有阶级之区别,故阶级斗争,必时(时)继续。“总而言之,阶级斗争者起于私有财产之存在,终于私有财产之破灭。当社会主义之进行,人人皆能自食其力,或受社会之供养,无蓄私产之必要,阶级斗争自消灭于无形。”〔6〕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尤其是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俄国真实情况认知的增多,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引起了时人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对其之研究,一是相应地扩张到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上,“就文化史上言之,阶级斗争,实为促进之元素。今日世界之新潮,不外劳动阶级与资本阶级斗争之发轫。本社会学上之观察,凡社会自有阶级差别以上,一切生活,一切文化,均因阶级组织而决定。不论何时代之社会,于或意味,必含阶级斗争。此种斗争,绝无方法可以避除之也。申言之,被一定阶级所支配之诸阶级中,于或时期,知识增进,实力充足,对于支配阶级,必怀不满,不得不开始斗争。而此时期,即社会进化之径路,亦文化发展之径路也。……迄至今日,劳动阶级能力之增进,对于资产阶级,立于利益不能调和之地位。于是直接间接,有形无形之斗争,何国蔑有?而可骇可怖之过激派,绞尽各国政治家之脑浆,以筹对付之策,不独无日蹙百里之象,且有传遍大地之忧。其故盖可思矣。吾人于此可以认识阶级斗争,为进化上不可逃避之事实,尽不必疑骇视之也。”〔7〕二是也有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说产生了质疑,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甚至极端地认为“实行阶级斗争,是促社会死亡”。对于这种错误的观点,有人说:“这种话若出在资本家口中,吾人当以一笑置之,然而出在革命的安那其主义者口中,吾人就不能默默无言了”,并诘问道:“俄国无产阶级最努力阶级斗争就最先解放,中国无产阶级最不肯努力阶级斗争也就最吃苦,这是什么缘故呢?最努力阶级斗争的社会,为什么不最先‘死亡’呢?‘促’中国‘社会死亡’的,是不是‘阶级斗争’呢?为什么不实行阶级斗争,也会‘促社会死亡’呢?为什么有产阶级与封建诸侯斗争,非但不‘促社会死亡’,反而‘促社会’进步呢?反对阶级斗争的,如何解释这些事实呢?”〔8〕相反,生活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大潮流里面的我们”必须从“当中去任选一条道路不可”〔9〕,戴季陶继续解释说,这是因为“经济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所教训我们的”〔10〕。三是有人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学说是由社会主义者“鼓吹”所致。对之,朱执信深刻地指出:“阶级斗争,本来是现存的事实,不是想出来的手段。社会主义者的主张阶级斗争,不是以为没有阶级斗争,也要用这手段。只是看见历史上的事迹,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所以现在要绝灭阶级斗争,不能不先绝灭阶级。”〔11〕林云陔亦云:“夫阶级斗争原理,据社会主义学子所主张,俱谓为社会进化之公例,故只能认为有此公例,不能对于此公例之存在而负责,亦犹牛顿之于地心吸力之公例也。地心吸力之公例,为牛顿所发明,不能谓为牛顿所创造,故阶级斗争之公例,为马克斯所发明,不能谓为马克斯所创造。在未有社会主义运动千年以前,已有等级之斗争。彼以为社会主义足以产出阶级斗争与憎恶者,实为背谬。”〔12〕

推荐访问:马克思 民主革命 派对 阶级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