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认知差异


  为何研究欧盟—中国关系的认知差异?
  近年来,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评论和文章大量涌现,在中国—欧盟的政策会议上战略伙伴关系屡屡被提及,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许多评论都认定一个事实,即战略伙伴关系是存在的。但大多数评论关注的是双方关系存在的问题或双方的相互期待;还有一些人指出,战略伙伴关系只是徒有虚名。但对双方期待形成及共同应对某些问题之前的步骤却鲜有关注,也就是说,对行为体本身的定义,以及行为体的自我塑造,行为体对战略伙伴关系的认知都缺乏关注。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把“战略伙伴关系”的认知和运作看作一个四步流程图(见图1),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个层面其实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第一步关注的是双方行为体对外政策的自我形象塑造。随着中国和欧盟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双方自我塑造形象的过程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二步是指基于对行为体自我塑造的分析,决策者如何把战略伙伴关系概念化,即政治决策者如何定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三步是战略伙伴关系概念化的外部过程,重点在战略伙伴关系的相互期待。第四步是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步的论述可以在许多学术著作中找到,智库学者出版的政策导向型文章主要阐述第三步和第四步。本文着重探讨第二步的内容,即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化以及中欧双方对这一关系的不同认知和评价。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维度
  中国和欧盟,是发展中的超级大国和超级大国联盟。欧盟致力于通过不断提高政治影响力来促进经济实力增长,并不断简化欧盟机构和欧盟成员国的不同政策,努力构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1975年,欧洲共同体开始与中国建立官方关系,当时的欧共体只包括9个成员国,并且主要是经济领域的联合体。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随后的条约)被批准后,欧共体这个经济组织开始向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扩大其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影响力。如今,中国已经与这个由28个成员国,超过5亿公民,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并追求统一外交政策的行为体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里斯本条约》签订以后,欧盟建立了欧盟对外行动署,任命了对外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和欧盟理事会常设主席。与此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拥有联合国安理会永久席位,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的外汇储备。从一个发展中大国到世界政治的塑造者,中国也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试图将“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和欧盟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加以概念化,其实是有悖于双方不断变化的关系的。1975年,欧洲共同体包括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10年,当欧盟开始重新讨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容和目的时,受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欧盟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而中国在此期间世界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却迅速扩大。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不对称的特征,而且这种不对称还将在中欧关系发展进程中不断显现出来。
  中国和欧盟对战略伙伴关系的解释有何不同?
  中欧双方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很长时间以来都很难对“战略伙伴关系”给出共同的定义。2009年,中国大约与34个国家具有战略伙伴关系,而欧盟只有5个。
  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义
  政治词典中找不到关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任何定义,战略伙伴关系的说法来自经济界,指的是两个贸易经济体结成的正式联盟,既不属于法定关系,又不属于公司间缔约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双方建立长期的共同目标和承担共同的义务。双方公司都要尽全力促进对方的长期发展,并暂停至少是一段时间内的相互竞争。但是,这种非合资企业的合作体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如所有权问题、技术转让问题、排他性问题、竞争、双方合作期限和终止问题等。因此,这种关系常常很复杂,需要进一步探讨协商。
  欧盟文件中的战略伙伴关系概念
  2003年的欧盟安全战略首次正式指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作用,其目的是实现与美国和俄国保持关系。鉴于欧盟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欧盟领导人认为建立这种关系迫在眉睫。欧盟认为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也需要和日本、中国、加拿大、印度以及其他一些有同样目标和价值观的国家建立这种关系,通过这些国家的帮助来解决欧盟的问题。欧盟理事会强调战略伙伴关系必须实现互惠互利,双方既有权利,又得承担义务。事实上,2003年欧盟安全战略提出多边主义的全球化和全球政治的民主化,而2010年的欧盟条约又承认世界舞台上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追求的新角色。这表明欧盟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欧盟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在这个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里,欧盟需要定义和利用战略伙伴关系这个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另外,战略伙伴关系属于政治范畴,但欧盟的文件中并没有清楚地进行操作层面的定义,迄今为止,这一概念还是主要应用于经济和贸易领域。
  ?欧盟政策实践者的看法
  欧盟政策实践者对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并无固定、明确的认识。2010年9月欧盟理事会召开之后,一位欧盟外交家说:“战略伙伴关系就像是爱情——无法进行定义,经历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虽然有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但还只是一个空壳子。正如欧盟一个官员所言,“虽然还没有人真正对这个词定义,但事实上有些国家已经是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个词汇几年前就出现了。在认知的一片混乱中,对“战略”众说纷纭。总的来看,欧盟运用这一概念具有政治目的,要么是为了回馈某个合作伙伴,要么是为了表明伙伴的重要性,但并非为伙伴国家谋求具体的战略目标。
  欧盟对战略伙伴关系的期待、目标和认知在欧洲不仅定义不清,而且各成员国看法也不统一。比如在最初,在对“三个大佬国家”采访的初期受访者里,德国似乎只想和中国就某些特定的单一问题达成紧密合作,而故意避开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观念。法国纵然有全球野心,但因能力有限,也只是关注一些特定的问题。同样,英国表面上似乎愿意讨论全球问题,但落实到行动时仍然只关注经济问题。

推荐访问:中欧 伙伴关系 认知 差异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