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国际化道路上的迷失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209/guoq20120926-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209/guoq20120926-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209/guoq20120926-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209/guoq20120926-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209/guoq20120926-5-l.jpg
  在上个世纪末就做出国际化决策的李宁公司,为何十多年来反而落后于安踏等后来者?在国际化道路上,李宁因何迷失?
  如果一双标价800元的耐克鞋和一双标价700元的李宁鞋摆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会选择耐克;如果一双标价330元的李宁鞋和一双标价250元的安踏鞋摆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无疑会选择安踏。
  不是国际化大品牌,还想收大品牌的高价,这就是李宁目前在消费者眼中的位置。
  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本土体育品牌领先者的李宁,2012年伊始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不是因为李宁公司的业绩,而是多年来对于李宁公司诸多来自外部和内部杯葛的阶段性了结:以TPG团队为代表的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团队的进入、原行政总裁的退出。之后,李宁开始推进实施一系列的精简和收缩策略,明确说明未来将更加关注中国的市场,关闭了在欧洲的合作平台。
  此外,负面信息屡屡传出:位于美国波特兰的设计中心已流失一半雇员;与美国合作伙伴Foot Locker Inc.的协议已中止,与西班牙代理商成立的销售公司也破产;公司发布预警称,2012年Q4订货总订单金额出现高双位数下降,全年营收及利润恐将出现负增长;截至目前,李宁总计已经关闭了1200家门店。
  这些,都被外界视为李宁品牌国际化的最终失败。但是,笔者并不认为上述结果说明了以李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也不认为这说明李宁的国际化决策是错误的,而恰恰说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将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种尝试,都是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成功模式的有益贡献和积极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李宁公司国际化步伐的减慢或停滞,只不过是暂时的迷失,也正是为了积蓄资源和能力为将来的勃发而准备。即使当前处于不利的竞争和运营环境,李宁公司目前依然严守国内市场地位第二、本土体育品牌第一的行业地位。
  那么李宁在本土体育品牌打造方面,尤其是在中国体育品牌企业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何为中国产业界所汲取,以便继续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真正实现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化运营,是本文与读者共同探讨的重点。
  什么是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搞清楚所谓“国际化”或“全球化”概念究竟是什么。
  伴随着世界进入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及其典型代表特征的跨国公司的涌现,使得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概念盛行,在管理学界也出现了以研究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并延伸出一系列的包括跨国营销、跨国人力资源管理、品牌国际化、跨国资本运作等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概念体系,尤其是对跨国公司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界定。
  20世纪80、90年代直至今日,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跨国公司曾经扮演和正在扮演的特殊角色,甚至有说法是跨国公司驱动了全球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从某种角度来看,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在中文里实际是个泛称,并没有严格地区分跨国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企业管理学界以跨国公司在境外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的程度、决策程序等指标,将跨国公司定义为四种不同的形态。
  The International Company(国际公司)。这个阶段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将母公司的知识和技能扩展到全球并结合当地实际适度调整的能力;不同地区的子公司虽然在资源、责任和决策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最终的决策权仍然归母公司掌控。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GE、P&G、爱立信等企业。
  The Global Company(全球公司)。这种企业的独特性和能力是通过集约全球的运营活动来构建一种整体的成本优势。在最具战略性的资产、责任和决策方面一定统一由母公司严格控制。这方面的企业以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企业最为典型,如花王、松下和NEC等。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y(多国公司)。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内通常称谓的跨国公司。这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对市场需求在地缘上的差异性保持敏感和响应能力,并实施坚实的本地化战略。这种企业在核心资产、重要责任和决策方面一般采用分权体制,像联合利华、飞利浦和当初的ITT等。
  The Transnational Company(跨国公司)。这是跨国公司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类企业的核心能力除了包含其他跨国公司的能力要素外,更可以实现全球整合、本地差异化和全球创新的能力。当今世界实力最强的跨国企业都属于这类,如巴斯夫、BP、波音等。
  一些优秀的、市场竞争性的中国企业已经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习,具有了跨国公司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的国际性配置等。如联想,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企业了,海尔、华为等,也都开始具备跨国公司的雏形。通过持续努力,一定会涌现更多的、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出现在世界产业链的各个节点。而反观李宁公司,尚不具备上述任何一种跨国公司形态。
  由于产业实践界的飞速发展、各种欧美亚领先的各类跨国企业的迅速膨胀与发展,使得理论框架已经落后于产业实践;这个时候,中国的管理学就一股脑地照单全收、全盘接受了西方管理学界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理论框架。以至于到今天,在中国的理论界和产业实践界,都没有一个关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公认的、有着准确内涵与外延的定义。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片面理解国际化的概念,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特色,设计符合自身特质的国际化路径。这是很多国内企业走出去不成功在战略设计层面的原因。笔者将以李宁国际化失误为案例,从四个方面阐释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范式与路径,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践提供借鉴。
  战略设计:仍然受歧视
  如何理解国际化的战略设计?笔者提出一个简约的概念。所谓国际化,是指一家企业(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配置的过程。但与其他定义不同的是,这里的资源可以是有形资源,也可以是无形的品牌及文化资源。

推荐访问:国际化 迷失 道路上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