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两课”教师教书育人特殊性的思考


  摘要: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两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凸显的适应时代性、直接导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殊功能,决定了“两课”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熟练的现代教育技能等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两课”教师 人才培养 特殊性
  
  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两课”的政治功能,决定了“两课”教师在教书无法特别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是其他专业课教师不可代替的。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简称《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高校“两课”教师是“两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两课”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与一般专业课的教师不同。“两课”教师以紧扣时代脉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即正面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担负着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两课”教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两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书和培养大学生人格、道德等方面也起着其他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课”教师不仅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常言道: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魂。“两课”教师正是这个“育魂”者。
  
  一、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现在的“两课”教育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课“教育要难得多,因为现在的“两课“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课”教师所面临的对象(大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课“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断地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两课”教师的工作复杂而繁重,单纯从经济报酬上是无法体现出它的劳动价值的,而“两课“教师又有着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两课”教师的特殊职业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是拥有无形报酬。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两课”教师经受不住金钱物质享受的诱惑,耐不住清贫,心情浮躁,不安心工作,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两课”教育教学工作,“两课”教师队伍中出现了视“两课”教学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职业,不专心于“两课”教学而热衷于有偿教学等现象。尽管这在“两课”教师中是少数,但也有损于“两课”教师的形象和声誉,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所谓“正人”必先“正己”。高校“两课”教师的工作是“正人”,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课”教师是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灵魂的引路人。这“引路人”要引好路,自身就必须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两课“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两课”教师要教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育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主力军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师应具备如下素质:
  
  (一)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
  “两课”课程性质决定了“两课”教师首要具备的应是政治思想素质,这一素质是“两课”教师素质的核心。高校“两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两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教育,要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永远跟党走的合格人才,首先自己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两课”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体地讲,就是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两课”教师如果政治上不合格,即使其他素质非常优秀,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作为评价标准,并逐步形成一定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两课”教师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道德“榜样”和“楷模”。实践证明,“两课”教师的人格和才华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学识才华和高尚人格的结合,必定产生强烈的“形象效应”,对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发生全面的影响和作用。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艺是构成“两课”教师良好形象的重要支撑点。作为一个“两课”教师,应时时处处以职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修炼敬业、爱岗、爱生、奉献的道德情操。应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两课”教师行端品正、道德高尚,既可以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学生的灵魂。
  
  (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
  “两课”的内容更新快,涉及的学科内容非常广泛,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复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两课”教师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认真研究新理论、新问题,因此,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包括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一个理论基础课教师而言,其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合不合格的问题。因此,“两课”教师要在理论上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站在历史上思想巨人的肩上,又要站在当代理论的前沿,善于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才能以坚实丰厚的理论功底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去说服崇尚真理的大学生,使“两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理论魅力,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教学目的。
  当然,理论的说服力还需要有丰富生动的文化知识来体现。“两课”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课堂上就能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就能使教学变得深入浅出,也提高了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因此,“两课”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美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对数理化天生地等自然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应略知一二。

推荐访问:教书育人 特殊性 思考 高校 两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