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不仅在数量、比重上增加,而且在犯罪严重性、危害性也有增加,恶性伤害案件的比重越来越大,团伙犯罪的比例增长也很快。本文将从家庭方面探讨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如何进行家庭预防。
  关键词:青少年 成因 预防
  作者简介:徐春晓,女,(1976—),本科,工作单位:山东烟台建文专修学院。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调查,中国刑事犯罪中的70%以上是青少年,而且犯罪比例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不仅在数量、比重上增加,而且在犯罪严重性、危害性也有增加,恶性伤害案件的比重越来越大,团伙犯罪的比例增长也很快。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客观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将从家庭方面探讨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如何进行家庭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也称少年犯罪或未成年人犯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犯罪通常是指14-25岁的人的犯罪。[1]但在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是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新概念。有的教材和专著对犯罪心理结构所下的定义是:犯罪心理结构是指在犯罪心理活动过程中,犯罪心理的特殊状态,犯罪人畸形异常的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特点。[2]
  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很多:动力结构要素,调节结构要素,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等。这些集中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得出了青少年犯罪通常是由于消极情绪,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错误的法律意识等而引起的结论。这就有利于日后利用这些对青少年心理结构的分析来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从这方面入手来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家庭因素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最基本的单位。[3]青少年通过家庭获得初步的生活经验和一般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及行为规范,因此,家庭对孩子具有直接、持久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人格上的缺陷。犯罪学家指出:不稳定的夫妻关系、高离婚率、缺乏学习榜样和理想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消极因素来谈谈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关系和气氛
  有些家庭父母常因为小事而争吵不休,甚至动手,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容易被父母遗弃或被忽略,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感或感情上的满足。这样可能会导致青少年逃离这种家庭,容易走上歧途。成长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青少年的性格往往是孤僻、自卑的。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越轨青少年中,在家中能够得到关爱的只占11%,被疏忽占20%,被虐待占19%,而被拒绝的则高达50%。[2]可见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大。
  (二)家庭成员的意识和行为不正
  美国犯罪学家派特逊等曾指出,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往往也是不当的,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子女以后会很容易出项和他们自己类似的行为。[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透过观察和模仿,学会他人某些行为,进而引导自己的行为。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父母的不良言行极易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一,父母生活不检点。父母其中一方或双方有外遇,经常晚归或外出,甚至带到家中。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耳濡目染以后很容易走上邪路。
  第二,少数父母教唆子女犯罪。如有的父母把偷窃,盗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偷盗。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由于没有很强的识别能力,涉世不深,许多不良行为不能很好的甄别,多数是简单效仿,从而导致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家庭教育能力缺乏
  家庭教育能力是指家长所具备的教育子女的主观条件,如家庭教育投资、时间,父母的文化程度等。[2]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在教育子女时缺乏有效的方法,也不容易察觉子女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家长都不把对孩子的教育当一回事,任其自我发展,这样很容易让孩子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引而走向歧途。
  (四)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不良
  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过于放纵或严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正常的社会化。
  在溺爱、放任的家庭中,父母忽视了对其思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甚至袒护,隐瞒,纵容,结果造成了青少年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性格等,气焰嚣张。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多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往往极富侵犯性,具有暴力犯罪的倾向。
  有些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的自尊心备受伤害,对父母反叛、产生仇恨情绪,有的甚至会造成家庭悲剧。
  三、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道有力防线。[3]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都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分不开。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应承担起首要的责任。要倡导家庭美德,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维持家庭的稳定。在家体教育的过程中要融入道德教育,注重对子女的法律和纪律教育,通过适当的方式使孩子意识到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保护青少年,防止其受到其他不良少年的污染。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社会、学校、家庭都要负起这个责任,尤其是家庭。家庭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要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通过家庭的日常教育,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意义上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条件和土壤,才能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1] 张向葵,李力红: 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8。
  [2] 张理义:青少年犯罪心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2。
  [3] 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45。
  [4] 刘瑛: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3):88-89。
  [5] 章国宾: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2):53-55。

推荐访问:成因 预防 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