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物科学现代进展实施初中生物学STS教育


  摘要 生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社会联系空前紧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物科学的现代进展是实施STS教育、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STS 初中生物 学现代进展 课例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自20世纪中后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技的新时代。一方面,生物科研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如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的研究范围等问题更是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体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生物学教学应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及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理解STS,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的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中安排了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内容是生物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知识,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理论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说,生物学这门传统的学科之所以能够焕发旺盛生命力,该部分知识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是初中、高中乃至整个生物学科的重点,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的良好素材。在“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这一科学知识的处理方面,除通过教材中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资料分析,得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的科学结论之外,笔者增加克隆在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应用案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克隆大熊猫”课题,拉近了学生和科学的距离,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曲折过程和科学家精神,这项课题的暂时搁浅又会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一个曲折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展望克隆技术的光明前景。
  问题:克隆羊“多莉”诞生之前也有克隆动物,如1963年我国克隆鱼、1978年我国克隆蛙、1986年英国克隆羊等,为什么1996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意义不同?多利的细胞核供体细胞,来自一只6岁绵羊的体细胞—一乳腺细胞。而以前的克隆动物细胞核供体细胞是胚胎细胞,将胚胎细胞细胞核与第二只动物的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发育成早期胚胎后被植入第三只动物的子宫进而发育成为新个体。如果用一个并不准确但却形象的说法来表述,这就像是年龄是0岁的细胞发育成新个体。而“多利”则是6岁绵羊的6岁乳腺细胞重新退回到生命的原点,再重新发育一次!这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动物细胞全能性理论的重大突破,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问题:如何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或自然界?拯救濒危动物——国宝大熊猫的克隆。由于栖息地减少,大熊猫数量减少,同时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大熊猫的生殖力下降。大熊猫的珍贵性和稀少性决定了它的卵细胞很难得到,当然也不可能让大熊猫作为风险很大的代孕母亲。于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元研究员提出设想——异种动物体细胞克隆,就是把大熊猫的体细胞的细胞核,与另一种动物的去核卵细胞结合,培养成胚胎,把胚胎植入“代孕母亲”体内繁殖大熊猫的方法。如果濒危动物的体细胞可以通过异种动物克隆繁殖后代,就能够为濒危动物保护带来新的希望。但是,异种动物克隆比同种动物克隆更加困难,目前仍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
  第一步,核质融合并分裂为早期胚胎:陈大元采用的是向兔借卵,能否实现核质融合即大熊猫的细胞核和兔的细胞质是否排斥?历经挫折最终成功!第二步,代孕:寻找代孕动物的原则有三点:实验动物易得;怀孕时间长短相似,保证胚胎有合适的发育时间;出生时的胎儿大小与大熊猫相似,保证子宫的容积相似,最终选择用猫代孕。第三步,胚胎的全程发育:在代孕猫着床的七八个胚胎中,有两个是大熊猫胚胎,即以猫胚胎作为掩护防止排斥反应,大熊猫胚胎得以在猫的子宫着床。但是不幸,这些代孕猫患肺炎死亡,胚胎停止发育。此后3年,又用和大熊猫亲缘关系更近的黑熊作为代孕母亲,怀孕两月后,B超检查发现胎心停跳。由于胚胎未能继续发育,成功克隆大熊猫还差最后一步。而随着2005年科研项目到期,克隆大熊猫研究暂时搁浅。
  2 转基因技术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安排了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学内容包括性状的概念、基因的概念以及通过转基因鼠的研究得出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科学结论。笔者适时扩充了转基因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正在栽培的转基因作物和饲养的转基因动物,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和医院里的转基因药品。并与学生讨论转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请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参与相关决策。通过这些途径,帮助他们更理性、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一些重大生物学问题的讨论并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植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转基因晚熟西红柿。目前,中国批准进口和在国内种植的转基因品种有玉米、大豆、油菜、棉花、甜椒、番茄、木瓜等。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同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多重优点,因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曾指出:“农业转基因技术可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根本途径。”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饲养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从海洋中一种大头鱼的身上截取了一段基因,移植在来自大西洋的野生鲑鱼基因链上。基因改变后的人工养殖鲑鱼生长速度加快了两倍,美国FDA(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即将批准基因改良过的人工养殖鲑鱼进入市场,在2011年,这种转基因的鱼肉将首次摆上美国家庭的餐桌。转基因动物还在医药领域独辟蹊径。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特殊基因的动物不仅可能直接生产多种药品,比如转基因绵羊能生产人的一种蛋白酶,而且利用转基因猪的器官进行人类器官移植也已经列入科学家的探讨范围。
  但早自转基因技术诞生以来,其伦理问题一直是

推荐访问:生物学 融入 进展 生物科学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