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博物馆如何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工作


  摘 要: 作为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民族博物馆应将公众服务放在首位。民族博物馆应站在观众角度思考,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工作,使观众有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
  关键词: 民族博物馆; 社会教育; 参与
  中图分类号: G2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081-01
  在博物馆日益走进社区、走近民众生活的今天,民族博物馆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消弭文化裂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和谐的重任,民族博物馆的社教工作应宏观考虑如何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工作,是民族博物馆除了征集、展览、研究之外的工作重点。本文试就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的指引下,应如何开展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进行初浅探讨。
  一、提高讲解服务水平
  (一)民族博物馆讲解员的职业追求
  到民族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是怀着感受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传统的目的而来。一般的观众不一定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这就需要讲解员对于展览内容加以解释和说明。由于观众群体的不同,对于讲解服务内容的要求也不一样,可以说,讲解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民族博物馆基本的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民族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应该给予观众灵感与启发,如果一个讲解员,仅仅是照本宣科,无论面对什么阶层的观众都只有一种讲解内容,观众提问不能很好的回答,更谈不上启发式的互动讲解,那么观众从展览中获得的教育与启迪也必定不多。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有很多风俗传统有异于汉族文化。作为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不仅需要对展品本身熟悉,还要对展品背后的历史与代表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研究。在民族博物馆的大型展厅中,讲解员应该研究出针对不同观展群体的路线,使观众能看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带领观众去体会与领略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给予观众正确而清晰的文化解读,使观众能从展览中建立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这应该是民族博物馆每个讲解人员基本的职业追求。
  (二)民族博物馆的讲解艺术
  讲解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交流,观众在讲解中获得启发,继而针对某种展品进行思考,并对讲解员提问,再获得答案,这个过程就像在学校中学习一样,讲解员既要充当一个老师的角色,又要充当一个学生的角色,不断地通过讲解服务,从书本、从观众身上获得提高,完善自己的讲解内容,提高讲解水平。讲解员的语言,既要有符合史实、文化现象的严谨性,又要有朴实风趣、使观众不觉得枯燥乏味的幽默感。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富多彩,在讲解时合理利用民间传说和故事,能为讲解内容增色。例如讲解苗族服饰的纹案,就可以结合苗族的民间文学,为观众讲述一下蝴蝶妈妈的故事,自然地带入讲述其民族崇尚的图腾以及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再如,在讲解一些民族节庆互动时,如果穿插一些民间传说,这将使讲解风格更加生动活泼。
  (三)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热情
  由于人员岗位设置有限,接待量大的博物馆,仅仅依靠自身的讲解员,不能完全适应观众的需求。2010年,苏州博物馆平均讲解场次约为2700次,其中专业讲解员解说700场,只占了总数量的26%,其余2000场都是由不同的志愿者讲解完成。在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中,总有这样一批年龄不等、职业各异的志愿者群体,每天定时为观众进行讲解工作。这些志愿者来源于观众群体,他们最了解观众的需要;这些志愿者同时又是对某一类型展品和展览有着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学习研究的人,他们把自己对于展品的理解赋予到讲解服务之中,珍惜在博物馆中当义务解说员能多接触展品,多了解藏品由来、历史、渊源和文化的机会。每个博物馆对于志愿者的管理方式不一样,规范的制度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上海博物馆为志愿者开辟了专题讲堂,不少有收藏爱好的人得以学习到文物鉴定的知识。云南省博物馆每年根据观众的留言对志愿者进行评分,最优秀的志愿者还能获得免费国外旅游的机会。这些方式不仅肯定了志愿者的劳动,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机制,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民族博物馆所处地区往往多民族聚居,如果能吸引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众走进博物馆,担负起志愿者的职责,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实现了民族博物馆对公众的教育功能,对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大有益处。
  二、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
  (一)宣传方式与渠道多样化
  如果还以为博物馆只要把展览做出来了,就一定有观众来看,或者观众人多人少无所谓,这种思路引导下的博物馆必然是一潭死水,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酒好也怕巷子深,博物馆的展览宣传,其实是非常需要创意和灵感的工作。在任何展览或活动开始之前,宣传必须提前至少半个月时间,根据展览类型以及受众来决定推广的渠道。比如上海博物馆布展之前就会在封闭布展区域的外面围上大幅广告,引起人好奇心,也起宣传的作用,成本也比较低。传统平面纸媒、广播电视的宣传费用较高,一般应用于大型展览或者主题精品展。中型展览可利用人群密集地区的LED广告屏滚动播放的方式进行宣传,而小型或临时性展览的观众一般是固定的、关注博物馆的人,在宣传时可以采取网站、微博即时更新、会员制等方法,还可以和观众留言互动,使公众心目中博物馆的形象也可以时尚、年轻起来。
  与展览及活动相配套的宣传手册、音像资料、出版物、纪念品等,应该视作社会教育工作的统一体系。一切设计与内容都紧紧围绕展览的宣传教育工作展开,因此应成立独立的纪念品研发部门。制作有本馆特点的纪念品,实现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心愿,同时也可以为博物馆增加收入。在设计与制作纪念品时,充分考虑到民族元素与民族文化。例如,以贵州丹寨石桥乡的古法制造出的花纸,仅仅是摆放着出售,未必引起观众的注意。但是,如果用小卡纸镜框的方式,裁剪出精致的一小片嵌入其中,背后附上古法造纸的流程照片以及传承人的介绍,会大大提高其文化价值,使观众觉得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季节、时令、受众层面、观众年龄等不同,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苏州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相当出色,他们每个月会拟定一张活动时间表,包括文博论坛、音乐欣赏、特展活动等版块,适应不同的人群需要。民族博物馆完全可以借鉴这一方式,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讲座;与民族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民族音乐或舞蹈赏析会,使学习民族音乐或舞蹈的学生有实践的地点;小小民族课堂,教孩子们学唱一首少数民族歌曲、学说基本的少数民族问候语等;把“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节日引入博物馆,让观众们自由对歌、尽情自我展示;民族博物馆还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的文化含量。总之,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在设计上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能完美体现时代感、亲切感、人性化,真正做到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主题吸引人们乐意走进民族博物馆。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博物馆只有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新的社会教育工作方式,使少数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理解、接受与尊重。从而使民族博物馆真正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民族和谐的桥梁。

推荐访问:浅谈 教育工作 多样化 博物馆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