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大情结”


  8月11日,著名爱国侨领、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在其寓所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谈起了他一生中最想完成的几项事业。
  
  重视新华侨余资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知道,你在很多场合都会提新华侨余资的问题,让我们也感觉到了你的焦虑。
  
  林文镜:我常年在国内外来回奔走,对海外乡亲回国投资情况都有相当了解,非常痛心地看到:老华侨投资或捐资祖国意愿在降低和新华侨力量被浪费、闲置问题。
  
  老华侨,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走出国门的华侨。因为年纪大了,失去了回来投资的精力和可能;而老华侨的第二代,由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长达近20年的级左影响,年轻时没有机会回国内受教育,又不能常随父辈回乡探亲、投资,他们与祖国的感情不及第一代华侨那么深厚,在执掌家族企业大权后,他们投资祖国或捐资家乡的热情远不及前辈。
  
  新华侨,指的是祖国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华侨。他们在海外辛苦打拼,勤俭节约,每个人累计储蓄了约10万到15万美元。目前福清有新华侨30万人,约有余资300亿美元左右。福建全省有新华侨100万人,约有余资3000亿美元左右。新华侨没有拿到侨居国永久居留权,在海外投资难度大,因此他们把一部分余资寄回国内,但这些钱保值增值的少,挥霍浪费的多。
  
  作为一名老华侨,我为新华侨的余资被浪费而痛心。更重要的是,我担心一旦新侨失去了回来的投资机会和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华侨与祖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少,他们必然会成为老华侨的第二代,使祖国失去重要的几千万华侨的海外力量。我自己亲身经历,倍加感触,改革开放之前,华侨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无法回国投资报国。今天我非常希望国家珍惜这一力量,能通过为新华侨余资保值增值使新华侨永远与祖国心连在一起。有位做经济工作的官员告诉我:现在世界上空飘荡着1万多亿美元的华人余资,不在几年内抓住,他就飘走了;抓住了,不但1万亿多美元能参与祖国建设,而且还会有第2个、第3个1万亿如期到来。因此,我有很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带领新华侨投资祖国。
  
  开发江阴半岛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也看到了你在带领新华侨投资祖国方面做出的努力,开发江阴半岛就是其中之一,在你的设计中,未来的江阴半岛将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
  
  林文镜:我想在开发江阴半岛中做个尝试,吸引新华侨余资加入祖国建设。在家乡福清市工业产值从50亿美元向500亿美元发展的宏伟规划中,没有深水良港已成为制约瓶颈。于是,我和当时的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一起去寻找深水良港,终于在福清找到了可建世界级大港的江阴半岛。
  
  据勘探江阴半岛可建1万吨至30万吨的深水泊位100个以上,而且有500平方公里腹地及天然避风港和黄金水道,长年不淤不冻,港口天然资源与面积超过新加坡,建成后将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亚洲、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而且,在此建港区投资成本非常低,仅是新加坡的六十分之一、香港的三十分之一。这里,可建全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目前,澳大利亚有意在此建矿石、煤炭营运中心。美国粮商也有意在此建亚洲粮食营运中心,将美国富余的粮食运到江阴港,再由江阴港分运到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国家,而美国则从这里将中国制造的日用品运往本国。
  
  具体的开发思路是:一是要使江阴半岛的开发成为推动福清、福州乃至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开发和新经济增长点;二是要把江阴半岛建设成一个国际性的运转中心和临海重工业基地;三是要把江阴半岛建设成联结两岸同胞共同发展,推动海峡两岸“3通”和祖国早日统一的重要基地。
  
  这个港还有一大特点:与台湾的高雄、台中、基隆三大港口的距离都在180海里之内。台湾现有港口已满负荷,又没有其他地方可建深水良港。所以,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清江阴港,必将成为台湾工商界不得不仰仗的“第四大港”,而且随着江阴港成为海峡两岸工商界的共用“心脏”,将对祖国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建立新侨银行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利用新华侨余资、开发江阴半岛方面已经有了进展,接下来你还有其他的计划吗?
  
  林文镜:我现在希望中央政府支持我们办一个华侨银行或者是新侨银行。我们可以合法广泛吸收新华侨的资金,利用各种方式参与国家建设。可能是一百亿,也有可能一千亿美金,甚至是一万亿美金,这些都可以吸收进来作为一个股本,既可以解决祖国急需的建设资金,又可以使新侨的余资得到保值增值,还能借助经济这条红线将新侨的心永远与祖国连在一起。
  
  配文二:
  新华侨企业面临四大困局
  李鸿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和对外经济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种要素资源的跨境活动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约400万的新华侨华人中,福建省占到100多万人,成为新华侨华人最密集的地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华侨华人流向发达国家
  
  从华侨大省——福建来看,新华侨华人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尤以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地为主。这种侨力资源流向变化,实现了侨务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表现为侨资来源日益多元化,新华侨华人投资不断增加。据调查:近年来,福州地区新华侨华人每年汇入资金(包括银行汇款、自带和地下渠道流入)超过20亿美元,主要集中长乐、福清、连江等县市。另据三明市侨联调查:全市共有华侨华人20978人,仅1998-2005年新增出国人员13153人,占总数62.7%。目前,在福清市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融籍侨商34人,共创办109家企业,投资总额61590万美元。其中,新华侨华人21人,累计投资33604万美元,占到54.21%。
  在福建部分内陆山区县,新华侨华人投资已占据主体地位。以"旅欧第一县"——明溪县为例,截至2006年4月,全县共办理出国护照20122本,实际在外人数8643人,占全县人口总数8%。其中,旅居匈牙利、意大利和俄罗斯的7350人,2005年全县汇回外汇资金3600万美元,对外劳务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近年来,明溪县新华侨华人累计投资6100万元,占全县吸引外资总额的90%以上。
  与此同时,福建留学生回流人数明显增加。以厦门市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例,截止2006年4月25日,该创业园累计入住留学人员企业221户,注册资本38932.64万元,涌现出华美泛亚、弘信电子、冠功精密模具、特盈自动化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见,以科技力、资金力为主的新侨力资源,极大丰富了我国侨力资源的多样性,对加强中国与世界联系,促进要素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华侨华人企业困局
  
  新华侨华人企业发展,虽然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是停产倒闭的比较多。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对家乡的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缺乏足够了解,尤其新华侨华人多数是打工人员,主要经营餐馆、超市、洗衣店和制衣业,如阿根廷福清籍新华侨华人经营超市的占80%以上。由于投向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加上家族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不少新华侨华人企业破产倒闭,带来很大的投资损失,一些企业出现了外移的势头。
  二是招收员工困难。新华侨华人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需要员工(尤其年轻女性)多。但企业劳动条件和后勤设施比较差,薪资不高,业余生活单调,员工思乡"情结"浓,离岗出走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部分企业不敢接单,正考虑转移到内地设厂。也有企业反映,为了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曾花费大笔钱搞培训,但培训后的员工常以高薪被其他厂挖走,自己蒙受损失不说,也影响工厂的生产和发展。

推荐访问:三大 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