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深爱香港的老人走了

人物简介
鲁平,生于1927年9月,祖籍四川阆中,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党组书记。2015年5月3日,因病逝世。

  5月9日,北京的天气有些阴沉,人们在悲痛中送别了鲁平。6天前,这位国务院港澳办原主任、为香港回归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人,因病离开了人世。
  鲁平去世的消息传来后,许多人都表示了深切悼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感慨道:“鲁平主任为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为了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夙夜匪懈,鞠躬尽瘁,赢得香港市民的敬重……鲁平退休后一直关心香港,始终深爱香港。”
  “像在做地下工作”
  梁振英的一句“深爱香港”,道出了鲁平对香港的深厚感情。
  1997年7月1日零时,当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伴随着国歌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时,坐在主席台上的鲁平难掩激动的心情,流下了眼泪。在迎接香港回家的路上,他已经走了近20年。
  1978年,“文革”结束后,港澳事务受极左思潮影响,十分混乱。中央急需一个专职部门来负责相关工作,就派当时的国务院侨务办主任廖承志牵头建立。鲁平的老同事沈海平向《环球人物》记者回忆,廖承志是鲁平的老领导,对他的工作能力很清楚。“文革”中鲁平遭到迫害,就离开了原来工作的《中国建设》杂志社。“廖承志说正好我们在筹建港澳办,你加入吧。”
  鲁平曾向媒体讲述港澳办的创办过程,感慨相当不易。当时,港澳办只有6个人,51岁的鲁平还是当中最年轻的。办公条件也很有限,就是在北京华侨大厦租了两个房间。港澳办起初的工作,主要是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拨乱反正。后来,时任港督麦理浩在一次宴会中提出《新界租约》即将在1997年到期,收回香港的问题才正式放到案头。
  在《鲁平口述香港回归》(以下简称《口述》)一书,他曾详细讲述这段历史。1981年12月,邓小平确定“要如期收回”香港的大方向,但具体如何操作并不明确。1982年,由鲁平担任组长的5人调研小组成立,并赴香港展开调研。当时,鲁平是以外交部西欧司顾问的身份前往的,真实身份是保密的。其他4人都在香港或澳门出生,在港澳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
  其后的一年里,5人小组对香港的政治体制、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详尽地调研。1983年3月,港澳办向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就是后来被称为解决香港问题基本方针的“十二条”。这份报告为“一国两制”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而在“文革”阴影还未完全从人们心头褪去的年代,交出这样的报告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什么苦都吃过,再来一次,我也不怕。”鲁平后来曾这样讲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1983年7月,中英两国正式开始谈判,并于第二年9月就驻军、选举、协议文本草案等问题达成协议。此时,鲁平也在谈判团之列,不过他依旧顶着外交部西欧司顾问的名头,没有公开真实身份。鲁平笑称“像在做地下工作一样”。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进入过渡期。鲁平也从幕后走向前台,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秘书长,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利益最好的捍卫者”
  过渡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制定香港《基本法》,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用法律的形式具体化、制度化。在《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广泛征询意见后,形成《基本法》征求意见稿。然后再拿到香港征求意见、修改,形成《基本法》草案。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再拿到全国和香港征求意见。这期间,《基本法》还遭到英国方面的百般阻挠。
  鲁平在《口述》中回忆说,“我们只能一个个来做工作,来说服,解释政制改革为什么必须循序渐进。”“基本法160条,是一条一条表决的,很艰巨的一个工程,整整花了4年8个月,修改了一百多条。”1990年4月4日,《基本法》在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同年,鲁平出任港澳办主任。
  在朋友和同事眼中,鲁平很随和,没有架子。但他也有强硬的一面,尤其在关乎国家利益时,毫不妥协。1990年,港英政府抛出所谓“玫瑰园计划”,决定斥资1270亿港元建新机场。如果计划落实,1997年回归时,香港政府只剩下50亿港元,直接影响稳定。在面对香港媒体时,鲁平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就个零头,全都花光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他也因此得到了个“鲁怎么办”的外号。当时香港民众认为,既然有钱建,中国政府就不该干预。但是鲁平甘愿被误会,“的确跟我没关系,可我一定要给香港人争,我有这个责任。”
  1991年5月27日,鲁平与英方代表柯利达在北京进行了密谈。双方在财政储备上讨价还价,“就像老太太在菜市场上买菜一样,一点点挤牙膏”。最终英方让步将财政储备提高到250亿港元,加上另外的土地基金,给新建立的特区政府留下差不多1000亿港元。最后,鲁平摆出不惜谈判破裂的姿态,迫使英方答应让首相梅杰亲自来中国签订协议。谈判结束后,柯利达对鲁平说:“你是中国利益最好的捍卫者。”当年9月,英国首相梅杰到北京签署了《香港新机场谅解备忘录》,新机场顺利开建。
  1992年4月,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上任。他作风强硬,曾是英国保守党主席,可以绕过外交部直通首相。因此,在行事上,常常无所顾忌。上任没多久,彭定康就提出了一套足以引发震荡的政改方案,对香港面临的1994年区域组织选举和1995年立法局选举完全搞了另外一套设计。表面上这个方案说要维持行政主导,实际上却要急剧改变政制,迅速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和权力。这完全违反了两国为完成平稳过渡达成的“直通车方案”:1990年,中英两国外长陆续交换了7封外交信件,达成共识,只要最后一届立法局的组成和成员都符合《基本法》规定,就可以直接成为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议员。

推荐访问:走了 深爱 香港 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