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的有益探索


  [摘要]在城市社区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是在基层社会日益多元的新形势下,通过加大党组织对基层社会各种组织和力量的统筹、整合和引领力度,强化党组织自身功能,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战略选择。概括起来,近年来各地探索区域化党建实践的主要做法是建立区域化党建五个方面的工作体系:领导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活动体系和服务体系。
  [关键词]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共驻共建;协调统筹
  [中图分类号]F810.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15)03-0021-05
  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党组织对行政、居民区内以及驻区各类组织实行政治、组织、文化等全面引导和整合,按照属地管理的要求,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由垂直管理向区域整合转变,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区域化的建设过程”。[1]自2004年中央组织部提出区域化党建以来,很多地方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要求,统筹整合区域内的行政资源、组织资源、服务资源、党员教育管理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开放式、社会化、统筹性、服务型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推动了社区党建的实践。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形成统筹联动、因地制宜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体系
  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是推进区域化党建的首要前提和组织保障。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主要是从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三个层面来建立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但重点是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两个层面成立相关的组织领导机构。在这方面,各地成立的领导组织机构的做法基本相同,只是具体的机构名称有所不同。例如在区县层面,天津市所辖16个区县全部建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宣传、民政、财政、公安、司法、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县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分别建立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在街道层面,全市103个街道都建立了专门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组织服务机构和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形成了统筹联动的区域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江苏泰州市(地级市)为了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在市一级对原先设立的农村、非公、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整合,成立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谋划和协调全市各类基层党建;在市辖区一级普遍成立了组织部门牵头负责、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在街道则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在社区(居委会)则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研究社区重大事项和重要活动。
  在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实践中,很多地方都采取了在街道成立“大工委”和在社区(居委会)成立“大党委”的做法,即“大工委”的书记由街道工委书记兼任,除了街道工委成员属于“大工委”的委员外,由驻区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大工委”的兼职委员,社区“大党委”由社区(居委会)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书记,驻区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单位“兼职委员”。例如南京市华侨路街道实行“大工委”制。“大工委”的组成人员,包括在华侨路街道包片的区委委员、街道党工委委员、驻地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大党委”的组成人员,包括在社区包片的街道党工委委员、社区党委委员、驻地单位党员代表担任兼职委员。“大工委”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大党委”书记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由此所形成的组织关系是,一方面成员分属不同“条口”;另一方面不同“条口”的企业(单位),依据街道或社区的地缘,形成了横向合作的关系,体现为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2]对于这种做法被称之为“1+N”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1”代表街道、社区党组织,“N”代表驻区单位党组织。这种组织领导体系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党组织的纵向管理体制,而是将相互分立而又同属一辖区的党组织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来实现横向上的协调合作,形成了统筹联动、共驻共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体系。目前上海市普遍采用的就是“1+3”领导体制,即在社区(街道)党委之下分设行政组织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和综合党组织。
  二、完善社区组织网络,形成开放动态、全面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体系
  各地都把优化组织设置方式、扩大组织覆盖面,完善社区党组织架构网络,作为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工作来抓。一般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完善社区党组织网络架构:一是细化居民区党组织设置。根据社区(居委会)的规模和党员人数成立相应的党委或党总支,在人数较多的楼栋和楼门建立相应的党支部与党小组。二是扩大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覆盖面。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设置方式,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两新”组织的覆盖面。
  在优化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的工作中,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山东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街道结合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把城市社区按照“地缘、业缘、趣缘、社会优质资源”标准划分网格,以网格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地缘”网格以街道办下辖的5个居委会为地域划分标准;“业缘”按街道辖区行业不同分类划分。如房地产网格、物业网格、“两新”组织网格等;“趣缘”则按照现兴趣小组类型划分,如爱心之家、书画家协会等。此外,还有“优质资源网格”,如省级机关、山东大学、专业化社工等街道所掌握的有利资源。这样就形成了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成为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3]
  在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过程中,北京东城区主要通过五种方式来完善社区组织网络:一是组建楼宇党组织。东城区通过对辖区内200多座商务楼宇实行“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工会服务站、团建工作站和妇联工作站”等五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五站合一、各有侧重、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原则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在商务楼宇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二是组建片区党组织。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区域内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的“两新组织”采取分区划片的方式建立联合党组织,尤其是在非公经济组织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如东城区东四街道党工委针对区域内店铺相对集中的情况,组建了东四北大街片区横屏平安大街片区联合党支部,通过片区联建使得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了辖区内11栋商务楼宇。三是组建行业党组织。东城区通过司法行政机关加强辖区内的律师服务所的管理,依托律师协会加强了律师服务所的党组织建设,如建立了大成律师服务所党委,创建了由安定门街道司法所与律师党员联合党支部。四是组建工商联联合党组织。利用工商联在党和政府与非公经济组织之间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工商联建立党组织。五是组建网格党组织。东城区针对街道社区党员和社区资源的分布特点,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的原则,把社区划分成不同的网格,然后按照“支部建在网格上”的办法,创建了“街道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小组”四级社区党建组织体系,这样就使得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个党员都编入了网格之中,从而实现了党组织在区域内的全覆盖。[4]

推荐访问:党建 有益 探索 推进 区域